摘要: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创新的浪潮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重塑着校园生活。当“双减”政策与课间十五分钟改革相遇,蜀山区学校以老游戏为纽带,以创新为引擎,共同谱写了一曲课间改革的动人乐章。这些承载着几代人童年记忆的传统游戏,在蜀山教育的沃土上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课间十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创新的浪潮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重塑着校园生活。当“双减”政策与课间十五分钟改革相遇,蜀山区学校以老游戏为纽带,以创新为引擎,共同谱写了一曲课间改革的动人乐章。这些承载着几代人童年记忆的传统游戏,在蜀山教育的沃土上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课间十五分钟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段。
老游戏新演绎
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在合肥市蜀鑫路小学的操场上,跳绳的节奏与踢毽子的弧线交织成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这所学校将课间十五分钟划分为“两操一游戏”模式:20分钟大课间统一做广播体操与拉伸操后,学生们便涌向传统游戏区,跳绳、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等经典游戏成为主角。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暗藏玄机——跳绳需手脚协调,踢毽子考验平衡能力,跳皮筋的口诀中融入了诗词韵律,跳房子则通过数字与方位的组合锻炼逻辑思维。
合肥市蜀新苑小学更将传统游戏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在交通安全飞行棋中,学生需通过掷骰子答题才能“前进”,防溺水飞行棋则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传授自救技能。这些地面游戏不仅让学生们挥洒汗水,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了安全与文明的种子。一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说:“以前觉得安全知识很枯燥,现在边玩边学,记得可牢了!”
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则通过“1+1+X”项目化活力行动,让老游戏焕发新生。每周一次的正副班主任团体游戏,将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传统游戏升级为团队竞技;班级自主设计的创意游戏,如“汉字接龙跳房子”“数学公式跳绳”,让传统文化与学科素养无缝衔接。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延续了老游戏的生命力,更赋予了它们时代内涵。
创新游戏破边界
多元融合的课间生态
如果说老游戏是课间改革的“根”,那么创新游戏便是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叶”。合肥市蜀鑫路小学的创新游戏区中,“星球蹲”以宇宙探索为主题,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天文知识;“地道战”则模拟抗战场景,培养团队协作与战略思维。这些游戏突破了传统体育的局限,将红色教育、科学探索融入课间十五分钟。
合肥市蜀新苑小学的地面游戏库堪称“微型学科博物馆”。汉语拼音字母格子中,学生们用脚步拼写单词;太阳系萝卜蹲里,八大行星的名称与特征成为游戏密码。一位班主任感慨:“以前担心课间游戏浪费时间,现在发现孩子们在玩中学得比课堂上还认真。”
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的“X”资源池更是将创新推向极致。学校征集的微游戏库中,既有“垃圾分类飞行棋”这样的环保主题游戏,也有“情绪管理大富翁”这样的心理教育工具。这些游戏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学生认知世界的新窗口。
课间十五分钟
教育改革的微观镜像
这些课间改革,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当“分数至上”的焦虑逐渐退场,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开始显现。合肥市蜀鑫路小学的课间游戏让“宅童”走出教室,近视率下降、体能测试达标率提升等印证了运动的魔力;合肥市蜀新苑小学的地面游戏让安全教育从说教变为体验,学生自护能力的提升远超预期;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的“1+1+X”模式则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这些改革背后,是合肥市蜀山区教育者对“完整的人”的深刻理解。老游戏承载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是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创新游戏突破的不仅是形式边界,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当课间十五分钟成为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舞台,教育的意义便超越了知识的传递,升华为生命的滋养。
如今,合肥市蜀山区的校园里,课间十五分钟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孩子们在跳绳中感受律动,在飞行棋里学习规则,在角色扮演中领悟责任。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汇聚成推动教育进步的磅礴力量。老游戏与新创意的交响,正为蜀山教育书写着新的篇章——在这里,每一分钟都充满可能,每一次奔跑都指向成长。
来源: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