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春的晨光中,安徽泾县榔桥镇的茶园泛起新绿,茶农小占俯身修剪枝丫,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不远处,一垄垄茶树正贪婪吮吸着春露,仿佛在积蓄一场关于丰收的约定。
立春的晨光中,安徽泾县榔桥镇的茶园泛起新绿,茶农小占俯身修剪枝丫,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不远处,一垄垄茶树正贪婪吮吸着春露,仿佛在积蓄一场关于丰收的约定。
去年寒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冻害毁了他半数茶园。濒临绝境之时,中国银行的客户经理冒雨登门,一纸“茶叶贷”合同在春风中徐徐舒展。三天后,10万元“茶叶贷”如甘霖降下,枯黄的茶园重焕生机。
这个春天,从皖南茶园到中原麦田,从岭南荔枝山到塞北牧场,金融的暖流沿着春耕的经纬,浸润每一寸渴望生长的土地。这是中国银行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关乎大国粮仓的金融觉醒。
“农,天下之大业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三月东风催布谷。”当春耕的号角由南向北渐次响起,中国银行以金融为犁铧,将“及时雨”化作田间地头的希望,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澎湃动能。这场始于春耕的金融实践,以开疆拓宇破困局、以精耕细作护农时,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3月,春寒未退,豫北平原的麦田已泛起绿意。滑县小铺乡种粮大户王富强蹲在田埂边,指尖捻开一株麦苗的嫩叶。
“往年这时候,买化肥的钱能愁白头发。”他承包的千亩土地曾是“资金荒漠”,春耕物资的巨额开支常让他夜不能寐。
“但今年不同了”,他说,中国银行的“农担贷”无需抵押、手续极简,信贷员带着移动Pad驻村办理,50万元贷款三天到账。“利息比矿泉水还便宜!”王大哥的“玩笑”里透着踏实。
作为“中原粮仓”的守护者,中国银行安阳分行将柜台“搬”到地头。一支支“金融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量身定制“种业贷”“农资贷”,把金融政策讲透,让资金精准滴灌,超2亿元普惠涉农贷款,惠及150余户农户和企业。
“一日春耕十年粮,十日春耕谷满仓。”农谚道尽春耕之于粮食安全的命脉意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要求“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主攻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结合,筑牢国家粮仓根基。政策的强音,燃动了金融引擎——
“500台插秧机,48小时到位?简直是天方夜谭!”
春节刚过,川东水稻主产区农机需求骤增。然而,农机制造资金占用量大、回款周期长,眼看公司流动资金瞬间见底、零件断供,农机公司负责人心里像着了火:“插秧机晚到一天,万亩稻田就误一季收成!”
关键时刻,中国银行青羊支行带着“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方案星夜驰援:“结合政府资金池产品贴息功能,我们为您的上下游和农户同步授信,48小时放款!”公司负责人将信将疑签了字。
客户经理所言果然不虚,2000万元贷款火速到账,第三天首批智能插秧机已发往川内千万亩农田……站在轰鸣的装配车间,负责人感叹,“这是庄稼人的希望!”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首战,春耕不仅是农时的竞速,更是金融与土地的深情对话。而中国银行的春耕实践,也不仅是资金的投放,更是金融服务与农业需求的精准耦合。
在北疆,吉林长岭县的高标准农田沟渠纵横如棋盘,农民合作社用中国银行低成本贷款引进“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30%;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和辽河平原上,“节水贷”滋养的410万亩农田,滴灌设备如毛细血管般深入荒漠,将黄河水化作“黄金流量”。
在南国,江南的油菜花海旁,马鞍山当涂县的陈先生用"助粮贷"购置的无人插秧机,正在水田里划出几何线条;广东揭阳金园生态公司的稻田里,100万元普惠贷款催生的秧苗已抽出新绿……
土地不会辜负深耕的犁铧。当金融活水在春耕的版图上奔涌成河,广袤阡陌间延展的不仅是中国银行的服务网络,更是护航大国粮仓的万里长虹。
江汉平原的春风掠过无人机编队,荆门沙洋县22万亩高油酸油菜田上掀起金色涟漪。湖北荆品油脂公司智能化工厂内,金灿灿的菜籽在密闭管道中奔涌,从压榨到灌装全程悬浮的“不落地”工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得益于中国银行2000万元信贷支持,企业10万吨智能仓储区拔地而起,新建成的20万吨年加工生产线,年产值可达30亿元。晶莹澄彻的油品昼夜吞吐,沿着“一带一路”飘香海外,周边农户的账户上也跃动着户均8000元增收的浪花。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农业生态。这个春天,中国银行以“金融+科技”的双螺旋激活农业的“数字基因”,让千年农耕跳出“面朝黄土”的叙事,谱写“智慧田野”的新篇章。
凌晨五点的沁阳旷野,星河尚未隐退,种业公司仓库已亮如白昼。望着最后一车麦种轰鸣启程,公司负责人李康银百感交集。
三个月前,300万采购款缺口几乎压垮了他:“账上只有80万,急得满嘴燎泡。”一个电话,中国银行沁阳支行客户经理拜丹丹顶着寒风连夜驻村,移动Pad屏幕的蓝光在冬夜里变幻,48小时极限操作,250万“种业贷”如春水破冰。如今,30万亩沃野翻滚着“焦麦系列”的青色波浪。
这场与节气赛跑的金融突围战背后,跃动着中国银行焦作分行的智慧助农矩阵。六支“助农先锋队”携移动终端扎根阡陌,15个乡镇农办的“需求直报群”昼夜闪烁。当“中银企E贷”的二维码轻扫出金色授信额度,当AI智能审批将三天流程压缩成两小时,当卫星遥感动态捕捉麦苗拔节的毫米级生长,科技引擎正重塑传统农耕的金融生态。
智慧系统的尽头,永远站着有温度的人。即便90%业务线上化,中行人仍恪守“五必到”铁律:播种时必到田垄丈量希望,受灾时必到地头抚平创伤,收割时必到场院触摸丰收,贷款到期必到门前守护诚信,年节时必到灶前共话桑麻。
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突破传统农业边界的利剑;那么,金融创新则是为这把剑锻造韧性与锋芒的熔炉。
北纬45°黑土与南粤季风间,流淌着一条“稻米星轨”。中国银行南沙分行以800万惠农贷为纽带,让珠三角的春汛浸润五常冻土。当广东“邻家饭香”的稻种在农科院实验室中完成解码,功能性大米裹着金融“养分”破壳而出,四面涌来的电子订单正编织起一张覆盖山河的万里温饱经纬网……
这个春天,科技令阡陌间跃动“数字神经”;金融将产业链断点“缝合”——中国银行构建的“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闭环,正在让农业现代化的蓝图从实验室的微光,铺展成田野间金浪翻滚的现实。
河南修武县周庄镇的麦田里,周大哥蹲在田埂边,眉头紧锁。去年,他贷款200万元扩种的麦子,因连续阴雨几乎全部烂在地里。“那会儿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整宿整宿睡不着。”他回忆道。
转机出现立春后的一天。中国银行焦作分行的客户经理带着农科院专家上门,提出“无缝续贷+改种抗灾麦”方案:“200万元贷款延期一年,少还几万块的利息不说,改种抗逆品种‘郑麦136’后,不仅亩产可望增收200斤,而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0.2元,干不干?”
“里外里增收超30万!”周大哥盘算着,眼里仿佛看到了麦浪起伏的金涛。
去年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今年周大哥心里却无比踏实:“新品种麦子秆硬、穗大,雨水多也不怕倒伏了!”
而此刻,中国银行创造的“无缝续贷”机制正在更多农田复制。“我们发现不少种粮大户因灾致贫,传统‘先还后贷’模式加剧了资金链紧张。”焦作分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介绍,“基于对农业收益数据的深度分析,我们通过‘三看三不问’风控模型实现了精准续贷。”
看人品实绩、看作物潜力、看土地价值,不再追问历史亏损——面对中国银行的创新,省农科院专家感慨不已:“银行懂农业,土地才能生金。”
千里之外,广东增城畲族村的荔枝山上生机盎然。奉源公司的320亩荔枝园里,2800余株嫩绿的荔枝树在春光中抽穗开花,散发着淡淡清香。
然而,疏花保果关键期,也是资金最紧时。“错过这几天,今年收成就悬了。”公司负责人忧心忡忡。中国银行广州增城分行客户经理闻讯赶来,实地勘测果园、反复分析现金流,迅速敲定100万元“首贷通”方案,资金直达农资公司账户。
修剪枝条、施肥浇水……漫山的荔枝花掩映下,农户们忙碌着,也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丰收。而这,不过是南粤春耕图谱中的一帧。仅今年1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已投放春耕贷款超4亿元,让2000余户农企和农户的“资金焦虑”化作“丰收底气”。
春耕是序章,更是蓝图。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推动县域富民产业与城乡融合深度发展。以春耕为起点,中国银行以“一县一业”的匠心和“一企一策”的精准,将金融活水源源注入乡村振兴的根系,深耕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富样本——
四川阿坝州羌人谷,冰雪初融的滑雪场迎来最后一批游客。4个月前,中国银行1000万元“惠如愿•农文旅贷”让这座高原雪场从蓝图变为现实。“冷资源”变身“热产业”,兴了民宿、富了农户。“金融把‘穷山’变成了‘金山’!”搓着冻红的手,朴实的牧民小伙笑得比阳光还温暖。
在吉林镇赉,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整村推进“七步法”,让金融服务延伸至偏远村落;而山东嘉祥,中银富登已发放的3000余万元“种子产业链条贷”,惠及20家制种企业、百余户繁育大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金融就是芯片的‘电源’。”当地农业局长的比喻,道破了现代农业的深层逻辑。唯有“电流”奔涌不息,方能激活土地沉默的基因,让创新的胚芽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破土成林。2025年,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金融创新的力量,正让乡村从“脱贫”走向“振兴”,从“生存”迈向“繁荣”。
……
春耕的故事,仍在继续。“金融报国”的使命,是泥土中的深耕、田埂上的奔赴、产业链中的跃动。从“藏粮于地”,到“藏富于民”,从“面朝黄土”,到“数字田野”,这场始于春耕的变革,正在为中国农业写下新的史诗——
春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却无终章……
来源:三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