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科技创新守护沃土良田,以绿色理念耕耘希望田野。4月25日,第十六届全国土壤肥料研究所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美丽春城,深入交流研讨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前沿进展,共同推动耕地修复与生态治理协同攻关,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以科技创新守护沃土良田,以绿色理念耕耘希望田野。4月25日,第十六届全国土壤肥料研究所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美丽春城,深入交流研讨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前沿进展,共同推动耕地修复与生态治理协同攻关,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
本次会议由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指导,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主办,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环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协办。会议围绕“退化耕地治理与生态保护”主题,针对耕地酸化退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分享交流,以期增强管理与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小林、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正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研究员陈安强4位专家分别以“大数据分析与科技创新思维”“土壤-地表-冠层协同调控提高旱地生产力和韧性”“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退化阻控与地力培育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磷累积与减蓄调控研究”为题做主题报告。
当前,我国在耕地和农业生态领域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给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挑战。例如,耕地退化、污染、“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对耕地质量与数量的压力持续存在;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退化、极端气候等问题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凸显;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数字化监测覆盖度不够等短板制约了农业绿色转型。为此,会议提出,中国农科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科院、农业大学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始终将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为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整合优势力量,加强协作力度,为解决耕地退化与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退化耕地治理、面源污染防控、绿色技术推广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书写耕地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土壤是农业的命脉,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守护耕地健康,既是科技命题,更是时代使命。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聚焦耕地保护与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云南省农科院,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核心任务,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近10年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南水旱轮作区规模化周年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省级重大专项“高原河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防控与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等,形成20余项核心技术和3项国家行业标准。其中,“绿肥+玉米/烤烟”种植体系、坡耕地“深耕翻+有机肥”耕层构建技术、滇东南小麦“节水节肥节药”模式、马铃薯精准施肥技术等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累计覆盖面积超800万亩,助力农田氮磷减施15%-30%,水土流失控制效率提升40%。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云芬
责编:黄芳
审核:谢祥睿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