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攻略】多收了三五次引用的论文都是怎么写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9:36 2

摘要:在科研圈,人人都知道,一个写不好论文的作者不是好科学家。虽然写论文并不需要作者具备写散文诗歌那样唯美的文采,也不需要堆砌华丽繁复的辞藻。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即便熟知论文的结构和格式,但是仍然不知道要如何下笔才能一蹴而就。这里,知社搜集了一些写论文的实用指南,供大

在科研圈,人人都知道,一个写不好论文的作者不是好科学家。虽然写论文并不需要作者具备写散文诗歌那样唯美的文采,也不需要堆砌华丽繁复的辞藻。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即便熟知论文的结构和格式,但是仍然不知道要如何下笔才能一蹴而就。这里,知社搜集了一些写论文的实用指南,供大家借鉴参考。

图源:Aron Vellekoop Leon/Getty

三段式标题:简洁、有趣、节奏感

科学论文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人阅读?标题一定是最先抓人眼球的部分。给文章取一个好标题,能够有效吸引读者的兴趣,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最近,一项研究统计发现,使用朗朗上口的三个短语作为标题,可以有效提高其引用率,为正在因写作而挠头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该研究使用算法分析了超过 235,000 篇经济学论文和 93,000 篇医学生命科学论文。结果发现标题中包含三部分短语的医学生命科学论文比其他论文平均多获得了 32 次引用,而采用这种格式的经济学论文则多获得了 3.5 次引用。

比如说,“嫉妒、不平等和生育率”、“市场规模、贸易和生产力”,像这样的标题,简洁明朗、重点突出,同时读来具有令人难忘的节奏感,更容易吸引人继续读下去。同时,研究统计表明,这样的论文也更容易获得同行评审以及出版物的好评。

写下标题是思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参考框架。对于拥有博士后流水线的大型实验室来说,批量制造的专业论文大多拥有甬长而枯燥的标题。换个思路,如果你能为你的文章提炼出一句话,概括出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围绕这一句话,经过精炼到词,再加进去一些趣味点,形成一定语言节奏,这样的标题,想不让人读下去都难。

列大纲:“一口吞”与“解细绳”

很多研究人员在写论文时面对的最大难题就在于不知从何下笔。犹如面对着一条巨大的鲸鱼却不知从何处下口。想要一口吞下,却如鲠在喉,异常难受。殊不知,写论文不应贪大求全,而是要把这个看似巨大的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具体的、现实的、可实现的任务。犹如沿途解锁,细细解开主题之上的“细绳子”。

列一份大纲,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这里并不是要作者正襟危坐地写一份标准的文章纲要来。而是采取令自己舒服的方法,可以先列粗再细化,也可以只列出一些关键词,还可以像思维导图那样分出主干和细节,甚至可以边写文章边为下文列提纲,最后再调整结构顺序。文无定法,只要能够帮助捋顺写作思路的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

此外,列大纲的关键一点是,它们能提高工作效率。写论文意味着要将一系列新发现、新数字、新方法等等复杂的内容整合成一体。构建这个整体的过程,需要思维随时保持清晰。这时,大纲就像路标一样,帮你找到方向,并回溯到文章中心,保证方向不发生偏颇,文章不会写跑题。

记笔记:为“决战”积累“弹药”

一名好科学家应该拥有两个笔记本。一个记录实验数据和发现,另一个记录自己的科学思考。

前者的意义毋庸置疑,后者的重要性很多人却忽略了。其实,平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内容对于论文写作是非常有助益的。这些思维的火花往往在不经意之间一闪而过,便会淹没在浩瀚的大脑海洋之中。记录下这些瞬间,将会成为日后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因为大多数人很难记住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当你需要用的时候,再搜肠刮肚地回想、思考,往往很难再有精彩的想法。平时多积累,关键时刻自然从容不迫。

图源:Getty

掌控思路:学习不依赖AI“拐杖”

有人说,我研究的方向听起来就不够辉煌,自己写得也不够好。不靠AI,真不知道怎么完成论文。诚然,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写作变得越来越轻松。解放脑力的结果,获得的是一时轻松,然而却失去了解构文章、深度思考的好机会。

不如强迫自己去多试一试。当你自己通过大脑的加工反复添加删改文章,能获得更清晰的写作思路,也许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复盘研究的过程。比起大模型的速成,自己打磨出来的论文会更扎实。因为你比大模型更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聆听演讲:会听还要会讲

成功的研究,免不了要走上演讲台。当你作为观众聆听一场优质演讲时,不仅可以学习演讲者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学习他表达的构思——如何融会贯通地让听众迅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研究观点。

如果你是演讲者,那么在走上讲台之前,你一定需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工作,来捋顺自己表达的思路。用语言表述和文字不同,需要使用口语叙述研究内容。虽然,口语不像文字那样需要极度严谨,但这仍然是对你写作构思的一种考验: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部分是重点要多讲,哪些需要快速略过;对于现场同行的即兴提问如何快速找到对应的内容予以回答……这些更像是论文写作的“升级版”,没时间字斟句酌,需要立刻抓住要点进行表达。如果没有扎实的写作基础作为支撑,想必演讲的过程将成为研究者的“终极炼狱”。

所以,写作可以说是科学家的必修课。当你无法使用文字或者语言成功表达自己的研究发现时,你一定会错过无数好机会。没有写作,思想市场上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交流,也就没有最终走向应用的一天。

参考文献:

来源:知社学术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