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低估牛VS创新药成长牛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6 08:57 1

摘要: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2024年达5033个管线,占全球23.6%),且研发周期显著缩短。例如,AI技术应用使靶点筛选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4个月,成功率提升10倍。

中国创新药企业崛起为世界医药创新重要一极,今年创新药板块的行情是最确定的。

一、工程师红利与研发效率提升,中国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研发规模与效率优势。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2024年达5033个管线,占全球23.6%),且研发周期显著缩短。例如,AI技术应用使靶点筛选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4个月,成功率提升10倍。

工程师红利体现在成本优势上。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占营收20%以上)虽低于美国,但临床效率更高,临床试验成本仅为欧美市场的1/3。

技术平台突破与国际认可。在双抗(如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ADC(如恒瑞医药的HER2 ADC)、CAR-T(传奇生物的BCMA CAR-T)等领域,中国药企已实现全球首创或对标国际一线产品,部分疗效甚至超越跨国药企竞品。

跨国药企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加深。2024年跨国药企(MNC)支付给中国药企的首付款超42亿美元,占全球高额预付款交易的近30%。

二、对外授权(License-out)爆发,从跟随者到领跑者。

2024年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57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首付款超1亿美元的交易占比显著提升。2025年一季度已达成29笔交易,总金额超110亿美元,恒瑞医药、联邦制药等企业单笔交易金额达20亿美元级别。

交易标的从早期管线转向高价值临床后期资产。例如恒瑞的Lp(a)抑制剂(Ⅱ期临床)和联邦制药的三靶点GLP-1药物(Ib期临床)均获国际巨头高价引进。

全球化商业模式的成熟。中国药企从单纯技术输出转向深度参与全球研发设计。例如,信达生物的DLL3 ADC授权罗氏后,双方共同制定全球临床试验方案,中国团队首次主导国际多中心试验设计。

授权模式多样化。除传统License-out外,合作开发(如复星医药与直观复星的手术机器人项目)和股权合作(如BioNTech收购普米斯生物)成为新趋势。

三、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国家层面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缩短临床试验审批时间至30个工作日,优化医保支付(如丙类目录试点),并通过“医保+商保”解决高价药支付难题。

-近十年中国创新药领域累计融资1.23万亿元,港股18A规则吸引60余家未盈利Biotech上市,形成全球最活跃的生物科技融资市场。

四、全球竞争力提升的量化证据

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占全球交易金额的30%,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头部企业创新药收入占比超85%,部分企业(如和黄医药)海外首年销售额突破2.9亿美元。

港股创新药板块(恒生生物科技指数)2025年一季度涨幅达40%,远超同期全球医药指数表现。

中国药企开始反向输出技术标准:例如,ADC平台技术(如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被Seagen高价引进,双抗平台(如康宁杰瑞的PD-L1/CTLA-4双抗)成为国际竞品对标对象。

中国创新药中国创新药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创新药又起到了新的促进作用。利用生成式AI(如复星医药的PharmaID平台)将药物发现周期从10年缩短至2年,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

通过产业基金(如复星新药创新基金)孵化早期原创项目,推动“资本+政策+技术”协同创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范式升级

中国创新药企凭借工程师红利、政策支持与资本助力,已从全球医药创新的“跟随者”转变为“并行者”,并在双抗、ADC等细分领域成为“领跑者”。

通过技术革命(AI+生物技术)、生态优化(支付体系与资本耐心)及全球化布局(License-out+自主出海),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跻身全球医药创新第一梯队,成为改写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只有增长的行业才适合长线投资或做波段,创新药就是成长牛。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