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展览中的内容以图文及短视频的形式给予连续推出,今天发出第一部分。望爱好“无线电”的朋友予以关注!
《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
本文将展览中的内容以图文及短视频的形式给予连续推出,今天发出第一部分。望爱好“无线电”的朋友予以关注!
图1.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展示标识
图2.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简介
图3.“抓住那束看不见的光”主题说明
图4.
图4说明: 1878年,21岁的海因里希·赫兹进入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导师建议他以检验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为论文方向,但赫兹认为难度太大而没有采纳。大神也怕毕不了业。
8年后,赫兹已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任教授。某天用一对线圈做实验时,他发现对其中一个线圈放电,附近另一个线圈的末端会产生火花。为深入探索这一现象,赫兹进行了大量实验,最终验证了麦克斯韦理论。
图5.
图5说明: 布冉利式金属末检波器
19世纪90年代
1890年,法国的爱德华·布冉利重复赫兹实验时发现,在高压脉冲激发出电火花时,附近的一撮铁屑变得紧凑,其电阻也明显降低,原本松散而难以导电的铁屑能导电了。受此启发,布冉利将细铁屑(一说为铜屑)装进玻璃管,两头接上导线,这样就发明了金属末检波器。这种检波器比赫兹的装置更灵敏,在140米内都能检测到电磁波。
图6.法国科学家:爱德华·布冉利
图7.
图7说明: 马可尼式金属末检波器
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英国,20世纪初。
图8.
图8说明: 金属末无线电接收装置(1)
与布冉利、马可尼同时期,还有不少人在研究电磁波,比如英国人奥利弗·洛奇。他在布冉利式检波器的基础上加装一套继电器和电铃机构,使得通电后有小槌可先自动敲击电铃提示收到信号,再敲击玻璃管使铁屑恢复松散,回路即断电,做好再次接收信号的准备。如果连续收到信号,铁屑将保持聚合。
Standard Scientific公司,美国纽约,1905年
L.E. Knott Apparatus公司,美国波士顿,1912年
图9.
图9说明: 金属末无线电接收装置(2)
图10.
图10说明: 古列尔莫·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ni),1874 - 1937
1895年,21岁的意大利青年古列尔莫·马可尼在家里重复赫兹实验。他发现金属末检波器工作不太稳定,于是动手改良:用镍粉和银粉混合代替铁屑,再用两块银质极板将粉末封在玻璃管中,并抽真空。后来马可尼又引入了调谐电路,使最远通讯距离扩大到2000米左右。
图11.
图11说明: 1/2英寸“斗牛犬”火花发生器
E.I.(Electro Importing)公司,美国纽约,1912年
自19世纪法拉第和亨利发现电磁感应后,感应线圈成为一种常见的电路元件,火花发生器中就用到它。火花发生器是变压器的前身,其主要功能是将电源的低压电流转换为高压输出,以激发出电火花,英文中一般称为spark coil。名称中的1/2英寸指其产生的最大火花长度。
图12.
图12说明: G2型500W猝熄火花隙
American Radio and Research公司,美国,20世纪20 - 25年代
猝熄火花隙由一叠金属盘电极组成,中间用薄薄的云母片隔开,在其表面之间形成多个微小的火花隙。金属盘通常扩展成一个散热片,使用时通过气流冷却,转动一侧的调节手柄可调整间隙宽度。
图13.
图13说明: 绿色线圈火花发生器
美国,20世纪20年代
图14.
图14说明: 旋转式火花隙
Chicago Electric Manufacturing公司,美国芝加哥,1920年之前
旋转式火花隙由多个电极组成。这些电极均匀分布在由电动机带动高速旋转的圆盘转子周围。当它们经过固定电极时会产生火花,火花频率等于每秒旋转周数乘以转轮上的火花电极数量。通过使用正确的电机转速,快速离合的电极可在能量传递到次级后即熄灭火花,还有利于电极保持较低的温度,从而减缓氧化速度,这对大功率发射机来说非常重要。不过,它的辐射范围较广,当附近有多个电台运行时,更容易造成干扰。
图15.
图15说明: 接收信息的一端靠检波器,发射的一端则要靠火花隙(spark gap)。
Spark gap 是个很妙的名字,名为 gap(空隙),信息却尽从此中来,
暗含一些“有生于无”的意味
图16.
电波纪元
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
来源:电路测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