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清远连山小三江镇的苍茂村到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的秤架村,再到清新区浸潭镇的大陂头村,广东清远各地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聚焦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兴旺发展、文明乡风培育和生态宜居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
五大行动进行时
从清远连山小三江镇的苍茂村到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的秤架村,再到清新区浸潭镇的大陂头村,广东清远各地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聚焦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兴旺发展、文明乡风培育和生态宜居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干群合力,乡村风貌焕新颜
在清远连山小三江镇苍茂村,一场由干群合力推动的乡村蝶变正在上演。苍茂村作为“百千万工程”省洞典型村的样板村,通过“五大行动”的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地变成了“小菜园”“小果园”,村口的荒地变成了“荷花池”,宽敞的柏油路蜿蜒向前,白墙青瓦的房子有序排列,绿树环绕的村落里,村民们围坐在新建的“绿美小公园”里闲聊、玩闹,一派热闹景象。
苍茂村的改变,离不开干群的共同努力。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调研,常态化了解典型村创建工作的进展,实地考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村民生活状况。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宣传解读政策,统一群众思想,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原则,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让村民成为典型村建设的主角。
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拆除自家破旧泥砖房、杂物间,率先参与房屋外立面改造样板工作,带动村民从观望变为积极参与,自发成立村级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在清远阳山秤架瑶族乡秤架村,通过“五大行动”的实施,也实现了乡村风貌的华丽转身。秤架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绿色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村里的善美康桥成为“网红打卡点”,英明村的古建筑在保护与整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古树公园、红色瑶乡馆等观光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秤架村以文化为根基,深挖当地文化与自然优势,创新思维,推出系列举措,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在清远清新浸潭镇大陂头村,“五大行动”同样带来了乡村风貌的显著提升。浸潭镇投入资金对大陂头村的房屋外立面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了99间房屋的美化改造和品质提升工程。大陂头文化公园绿树成荫,休憩桌凳、休闲凉亭、游玩设施一应俱全,成为村民在家门口散步锻炼的好去处。通过清除杂草杂树、种植草皮花卉、新建休闲设施、粉刷凉亭等系列举措,大陂头村的大树脚文化公园和樟林公园也得到了全面升级改造,新建的10个“四小园”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文明乡风,人居环境展新姿
“五大行动”不仅改变了乡村的外在面貌,更通过文明乡风的培育,提升了乡村的内在品质。
在苍茂村,通过实施积分奖励机制,以“小积分”撬动互助工作“大能量”,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村民们自发组织,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擅长开挖掘机的村民负责泥砖房的清拆,擅长水泥瓦工的村民负责排水渠的修复,其他村民则负责运输清拆废料和建筑材料。
在村民的支持下,累计投工投劳投钱13.37万元,两个月内完成了21间破旧泥砖房的清拆和600多米排水渠的清理整治工作。村民们还自发商议解决整治期间出现的民事用地问题,形成了“清拆不补钱、让地不补钱、人工不补钱”的良好局面,并积极参与“我为家乡种棵树”“环境卫生齐参与”等活动,通过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把门前三包、绿化管护、农房风貌提升等纳入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秤架村也通过弘扬民俗文化,扮靓了“文旅牌”。秤架民族学校开设“瑶族长鼓舞”校本课程,将长鼓舞纳入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创新性地将长鼓舞与广播体操融合,创编出兼具锻炼效果与民族特色的长鼓舞课间操,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秤架村还依托本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战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陂头村则通过建立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和长效化管理机制,制定了《浸潭镇“和美积分”实施方案》,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建立了“门前三包”制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村民们常常自发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清扫巷道、铲除杂草、清理沟渠,齐心协力为改善村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村民们表示,参与环境整治活动不仅能美化家园,还能用劳动积分换取实用的小礼品,真是一举两得。
产业兴旺,乡村经济添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五大行动”的实施,为清远的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苍茂村,立足当地优良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三江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渠道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的思想,不断增强群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主人翁”意识。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党员群众义务修山除草、植树造林,不断优化油桐树的生长环境。
目前,省洞村油桐树面积达1500余亩,小三江镇还因地制宜,不断融合农业、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等资源,利用“一镇一节”——“三月三”壮族歌墟节,结合“百千万工程”苍茂典型村、省洞黑山羊智慧养殖生态示范场露营基地、黑山羊智慧养殖参观科普和油桐花观赏,初步探索出一条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科普等为一体的生态景点路线。黑山羊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生动诠释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共生理念。
秤架村则通过精筑生态农业,撑起了“致富伞”。阳山县南岭瑶山瑶灵芝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成立,通过“合作社+基地+村民”的发展模式,累计种植灵芝1333亩,助力当地50余户18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秤架村还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鼓励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成立了阳山县护家种养专业合作社,整合200多亩土地,示范种植紫苏、南瓜、玉米等果蔬、粮食,带动附近30余名村民群众就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大陂头村的晟锦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水果种植基地,一共有800亩,主要种植西瓜芭乐、脆蜜金桔、三华李、青花梨等水果,因为水果品质上乘,回头客非常多。基地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希望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大陂头村除了晟锦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外,潮牌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50亩香水柠檬,欣怡园林种植了300亩绿化苗木,还有绿源民宿等特色产业。这些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5万元,解决一百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人均每月增收3000元左右。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