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国天下”儒学思想的当代实践——读《张忠孝文集》(九卷本)‖徐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09:33 1

摘要:舞文弄墨,常常被人们说成是不足为道的“雕虫小技”。何故?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舞文弄墨者确实停留在玩弄文字技巧的表面功夫上,缺乏深厚的家国情怀,致使文辞华丽而缺乏精神内核,著述浩瀚而少有实际价值。适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时代,文章繁盛之景,令人欣慰;然

“家国天下”儒学思想的当代实践

——读《张忠孝文集》(九卷本)

徐 良

舞文弄墨,常常被人们说成是不足为道的“雕虫小技”。何故?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舞文弄墨者确实停留在玩弄文字技巧的表面功夫上,缺乏深厚的家国情怀,致使文辞华丽而缺乏精神内核,著述浩瀚而少有实际价值。适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时代,文章繁盛之景,令人欣慰;然煌煌情怀大作,更为时代所亟。张忠孝先生在其九卷本文集《张忠孝文集》第七辑《百忍之风》的序言中,引用《礼记·大学》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如其所言,张忠孝先生始终遵循儒学思想,不畏贫寒,严于律己,奋发图强,终获成功。其为文格调高远,为官造福一方,为人砥砺德行,令人高山敬仰,实为当代“家国天下”儒学思想的成功实践。

《张忠孝文集》(九卷本) 张忠孝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文以抒怀,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所谓“文章千古事”,这也就是我们的锦绣文章永不泯灭的原因。文章,文人之事也;文人,文化继承与传播者也。古往今来,能担当起文化继承与传播之职,当然是有深厚情怀的文人。时至今日,文章之分,以其功能而细微之至。公文、新闻、论文、文学互不交叉,且各个系统,枝叶繁盛。仅文学一类,亦有体裁之别,体裁之内,更以流派、受众、篇幅、市场、时间等标准区别。公文之教条,戏文之华丽,小文之情绪,大文之空虚,实存遗憾。文人之分,更甚。以致今之文人相见,动辄一句你是搞哪一门的?小说还是诗歌?古代还是当代?虽然在理,但也令人愕然。

辩证地说,今日文章之细分,当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单纯的主观取舍。古时文章,有古时文章之妙;今日文章,有今日文章之用。唐宋以前,文章题材广泛,而体裁尚在形成阶段,公文之文采往往在文学之上,而文学之文章也多有纪事之职,彼时,文章可谓风流。古时之文人,也往往博览群书,满身绝技,触类旁通,文人可谓能者。张忠孝实有古时文人之风范,其《政坛之声》《浮生之慨》《电力之光》《赤子之情》《风雨之歌》《天涯之旅》《百忍之风》《奋斗之路》(上下)九卷本文集,内容包罗万象,情怀感人肺腑,其价值早已超越文学的小情小趣和雕虫小技的表面层次。当然,关于其庞大的文集内容,也绝非一两篇小文就可以轻松解读。相对于内容,正如吴泰昌教授在第一辑《政坛之声》序言中的话:“大凡做文章者,当有道德风范,方可做出道德文章。”张忠孝先生的道德、精神和情怀更值得我们深挖和学习。

品德修身的价值表达,是《张忠孝文集》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通过文集,我们可感受到张忠孝先生深厚的儒家文化修养,其高尚品德和责任担当,尤其在对兄弟姊妹等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育引导上,其弟张忠信的文章中有直接的印证。文如其人,这是一句轻松的俗话,但这绝不是矫揉造作就可以糊弄人的,这是一种可贵的修行境界。现实生活中,满纸道德文章,而私底下不干人事的虚伪之人,并不少见。若要达到“人文合一”这一境界,高尚品德和责任担当是缺一不可的前提。张忠孝先生一直志存高远、自强自勉,如序言中引用苏轼《留侯论》的话:“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者。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忠孝文集》给我们的第二个重要启示是,“家国天下”的情怀表达。情怀,在今天或可理解为格局。没有情怀,文章不过是一些小我私利的卿卿我我,或是小肚鸡肠的嬉笑怒骂,就算有些文采,博得一些文人小圈子的喝彩,终是难登大雅之堂。“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学思想,正是一个文人拥有博大情怀的内因。张忠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并拥有博大情怀的当代文人。《张忠孝文集》中,无论是对张氏家族的考证研究,还是对巴山蜀水的深情描绘,亦是对国家发展的深入思考与建言献策,家国情怀贯穿文集始终,其内容、思想和精神,皆是其爱党、爱国、爱生活的直接指向和文字反映。正因如此,《张忠孝文集》的厚重,不只是我们看见的九卷本近200万字的宏大体量,而更在其思想内涵,更在其精神追求,更在其文史价值。

第三个层面,也是对于今天文人最直接的启示,就是“重意忘体”的文学表达。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这个观点。从古至今流传广泛的很多文章,多因其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信息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跟古人注重文章内核而忽视文章体裁有直接关系。反观眼下,我们过多强调文体,几乎起笔之前就明确了文章的文体和篇幅,大有学生答题的模式;很多文学批评也毫不避讳,甚至第一步就是对文章本身进行粗浅的文体归类,如若类别不清晰,就先给一个不伦不类的否定意见。其实,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除在文体文史等方面有明显的发展贡献外,更重要的应是发现文章的精神价值。这种学生答题的既定模式和避重就轻的批评之风,于文章的发展恐无多少实际意义。近年,非虚构写作的盛行,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文章“惊奇感”的呼吁,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忽视文体的创作行为,其本质应该也反映了一种文章发展的内需力量和人民大众的外需心理。

《张忠孝文集》详细记叙了张忠孝先生学习、成长、奋斗、奉献、创作的人生经历,也是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真实写照。张忠孝先生是当代“家国天下”儒学思想的成功实践,他也如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样,无论在什么处境,做什么事情,他奋斗和生活的经历,都成为了他文章的核心内容;也无论是什么文体,政论、报告、散文随笔、书信对联、诗词歌赋、悼词祭文,也都成为了他纪实抒怀的载体。

优秀的文人从来就是民族的精神栋梁,而伟大的时代更呼吁伟大的文章。试想,如若今天的公文言简意赅而又富有文学感染力,文学也担负起纪事职责而又充满精神力量,那当然是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文章盛景。《张忠孝文集》以其丰富的内容信息和厚重的精神价值,为我们今日之文人文章发出了激励和启示,我辈当学习张忠孝先生的精神,以“家国天下”的情怀,胸怀“国之大者”,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彩文章。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