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丛文俊,斋号丰草堂。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4·23世界读书日
文艺名家经典诵读
——2025“双读双歌”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中国书学讲义丛书
中国书法家协会 编
《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史讲义》
丛文俊 著
书法出版社
荐书人:丛文俊
丛文俊,斋号丰草堂。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于多学科的综合考证与研究,在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颇具创意和开拓精神。出版有《先秦·秦代书法史》(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文集》《书法史鉴》《丛文俊书法学术研究题跋文集》《篆隶书基础教程》等专著、学术文集、教材、题跋十余种,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五十余篇。擅长大小篆、隶、草、行等多种书法,长期担任全国各类大展评委、学术专家,出版作品集多种。
先后四次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史讲义》
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以“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为抓手努力激活新史料、深研新时代发展契机的基础上,策划推出“中国书学讲义丛书”,立足中国书学之承传阐扬,体认传统书论的生成语境、认知方式与逻辑体系,在跨文化时空对话中彰显其当代性意义和价值。该丛书邀请当代资深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口述的形式、平实的语言,缵述其平生所见、所学、所感;以普及书法史论为切入点,向大众传播如何用中国文化思维更好地认识书法。
该书不仅是对“承续”大展的系统式学术阐释,也是在新出土材料的视野下对商周至隋唐时期中国书法史进行的重新叙述,更是在“重塑经典”的过程中对当代书法发展现状的反思。这部书的成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以现场口述内容为依据,以讲义的形式刊行,既保持口语化的通俗易懂,又具备讲义的条理和学术高度。冀望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系统的专业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为专业研习群体拓展出多元的探究路径,激发当代书法的潜力与持续发展力,为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新发现文字遗迹基础上的解题、临摹、创作、题跋之综合形式的创意大展,选取了殷商至唐代有代表性的五十八件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尚未进入大众的视野,学习与研究也比较欠缺,其中不乏精品杰作以及对当代书法极具启发借鉴意义的遗迹。为了配合大展活动,更好地凸显每件作品的史学意义和自身价值,中国书协安排由我在书法史的框架下讲解并录制视频,再转化成书,以讲义的形式刊行,由这五十八件作品带出较为完整的两千年书法史。
以广大书法爱好者能读懂为要,本书采用口语白话讲述抽象的艺术问题、转达文献和书论中的学术问题。作为初步的尝试,本书刊行之后,希望能得到读者和书界同道的指正,以便修改提高。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编辑 | 张钰童
视频 | 苏锐
来源:传承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