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婚礼仅剩30天,27岁的猿辅导员工李某某却在深夜加班时猝然离世。这场发生在互联网大厂的悲剧,撕开了职场“自愿加班”的温情伪装——当工位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谁该为“过劳死”负责?
婚期变忌日:一场加班引发的生命悲歌
距离婚礼仅剩30天,27岁的猿辅导员工李某某却在深夜加班时猝然离世。这场发生在互联网大厂的悲剧,撕开了职场“自愿加班”的温情伪装——当工位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谁该为“过劳死”负责?
破碎的“双喜临门”:从婚礼请柬到死亡证明
家属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李某某猝死前一周,还在凌晨2点向女友发送“方案马上改完”。这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作为家中经济支柱,他同时承担着新房首付与妹妹学费。同事回忆,他常主动加班:“总说年轻就要拼,等结婚后好好休息。”
悲剧发生在3月15日晚,李某某在工位突发心源性猝死。监控显示,从22:17起身倒水到22:34被同事发现异常,短短17分钟无人察觉异样。更令家属悲愤的是,公司以“保护现场”为由拒绝家属进入,直至警方介入才完成遗体交接。
“自愿加班”罗生门:隐形枷锁如何炼成
尽管猿辅导声明“不存在强制加班”,但业内人士透露,教培行业普遍实行“双月绩效考核”:连续两个月排名后10%直接淘汰。有员工展示内部系统截图:李某某死前三个月平均工时达12.6小时/天,当月累计加班时长127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36小时上限。
这种“自愿加班”生态形成精密链条:
1. KPI驱动:将学生续费率与薪资强绑定,员工为达标自发熬夜沟通家长
2. 氛围压迫:21点后下班可报销打车费,部门领导带头“住公司”
3. 心理操控:早会播放“寒门逆袭”励志视频,将透支健康美化为“奋斗”
维权困境:猝死认定为何难如登天
李某某家属至今未拿到完整考勤记录,工亡认定陷入僵局。律师指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猝死需满足“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48小时内”三重要件。然而:
公司坚称“22点后属自愿留岗”
死者微信显示21:55接收主管工作指令
体检报告显示其半年前已出现心肌缺血
此类模糊地带已成企业避责利器。2023年北京朝阳区法院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猝死案例中,仅31%最终认定工伤。
血色数据:互联网人的“35岁魔咒”
李某某的悲剧并非孤例。某体检机构报告显示:
互联网从业者心肌梗死风险是普通人群2.3倍
35岁以下程序员颈椎病患病率89%
64%的受访者出现焦虑性失眠
更残酷的是,这个高猝死风险群体,正面临“35岁淘汰制”。某大厂HR坦言:“我们更愿意招能熬夜的年轻人,老员工加班进医院反而增加用工成本。”
破局之路:从“福报论”到生命权保障
事件引发连锁反应:
1. 北京市人社局宣布开展新业态用工专项检查
2. 多家头部企业紧急取消“大小周”制度
3. 人大代表联名提案“将过劳死纳入工伤”
推行“电子围栏”技术,强制下班后切断工作系统访问
建立加班银行制度,超额工时必须兑换成调休
将企业员工猝死率纳入ESG评级
李某某的工位上,还贴着未发出的婚礼请柬。当“拼命”变成“送命”,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警示,不该止于又一轮舆情降温后的沉默。或许真正的进化,始于我们不再把“拿命换钱”当作励志故事——毕竟,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而这个价格,不该是鲜活的生命。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