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6日,贵州省第五个“人才日”暨遵义市第五届“人才周”期间,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徐永琳接受记者专访,向大家推介2025年贵州省“人才日”遵义市系列活动,并介绍遵义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4月26日,贵州省第五个“人才日”暨遵义市第五届“人才周”期间,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徐永琳接受记者专访,向大家推介2025年贵州省“人才日”遵义市系列活动,并介绍遵义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2025年贵州省“人才日”遵义市系列活动的相关情况。
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徐永琳:自2021年以来,省委将每年4月第四周的星期五确定为贵州“人才日”,同步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高端论坛、院士专家“贵州行”、国情研修疗养等系列“人才日”活动,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属节日礼敬人才、专属招聘集聚人才、专属行动服务人才,全面释放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的强烈信号。今年,我们将按照省委关于“人才日”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八个一”主题(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搭建一个引才平台、开展一次走访慰问、举行一次人才座谈、组织一次项目对接、接受一次红色洗礼、筹办一类展示活动、选树宣传一批先进典型),以人才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引才、用才、留才等系列活动13项,持续释放遵义识才尊才爱才敬才的诚意。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高位统筹,“一盘棋”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25年贵州省“人才日”活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布致全市广大人才的一封信,向广大人才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压紧压实各县(市、区)、各行业部门、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责任体系,着力为“人才日”活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认真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认真谋划、精心筹备,确保每项活动都圆满精彩。
二是高端定制,“一站式”服务。除开展“千企万岗进百校”引才活动、遵义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人才典型人物宣传等常规活动外,我们还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了人才项目数字化场景应用展示活动。同时,围绕服务做文章,聚焦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定制开展“人社局长入企服务”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行”活动、“科技人才及创新政策宣讲解读”培训会、“职称政策进园区·申报服务零距离”活动、专家服务基层系列活动等5项活动,通过点对点、面对面宣传人才政策、服务企业人才,着力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零距离”、“一站式”人才服务。
三是高效推进,“一体化”实施。为确保活动有效实施,我们采取统分结合、多点开花的方式,市级面上统筹13项重大活动,引领各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人才集中单位组织开展实施各类人才系列活动200余项,以此充分宣传遵义、推介遵义,充分展现“遵重人才·职等你来”的主题内涵,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播州区芶江铝业园区贵州键美特铝业有限公司铝产品加工生产车间忙碌作业
李仁军 摄
记者: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遵义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徐永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难点,既有体制壁垒,也有思想藩篱和利益痼疾,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蹄疾步稳、稳扎稳打才行。结合遵义人才工作实际,我们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是在厚植人才政策优势上有了新突破。2024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印发了《遵义集聚高校毕业生留(来)遵六条措施》《遵义市科技创新团队引领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遵义市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细则》《遵义市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操作办法》《遵义市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等10余个文件,有序推动市委军民融合办、国企等领域制定出台行业领域人才政策,逐步构建“1+6+N”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新设立遵义市人才服务中心,积极谋划组建人才集团,着力构建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在服务民营企业人才上有了新举措。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们通过制定出台留(来)遵六条措施、遵义市高层次人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等政策,将服务链条延伸到了所有民营企业。现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按层次最高可享受4万元的购房补贴,以及持续补贴两年最高每月1200元的租房补贴,企业博士每月还可享受1000元的人才津贴,等等。目前,正在分地域分行业细化梳理人才网格,构建“一专员一网格”的常态化服务机制,着力为企业人才提供保姆式、亲情式服务,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在集聚乡村振兴人才上有了新成效。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我们大力实施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选派79人(其中省内51人、珠海28人)开展定点帮扶,选派科技特派员376名,重点实施“双培养”工程,累计培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2282人、乡村振兴后备人才1.3万人。同时,因地制宜推动凤冈、习水、务川等地,结合地区实际和资源禀赋,探索创新乡土人才评价考核体系,不断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遵义市聚焦“四力”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奖,凤冈“乡村掌墨师”、习水“一村一名职业经理人”等经验做法先后获中国人才杂志创新案例奖,务川“仡乡人才”也频频获各大媒体报道。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美丽乡村建设
李仁军 摄
记者:下一步,遵义人才工作还有哪些思考和打算?
中共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徐永琳:在下步工作中,遵义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发展、产业两个方面需求,聚焦改革、引育、服务三大重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引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责任,健全人才政策体系,编印重点行业领域政策指南,建立人才政策闭环落实机制,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里”。探索组建人才集团,深化开发区科技创新合作,形成覆盖人才发展全链条和人才服务全周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最大限度盘活用好人才资源。
二是坚持引育并重聚才。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精准人才需求,深入实施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常态化开展“千企万岗进百校”引才活动,精准引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着眼破除“四唯”,持续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有效衔接省级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工程,制定市级人才培养支持措施,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自主供给能力。
三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聚焦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完善“i遵义”APP人才服务专栏功能,打造人才之家,持续优化教育、医疗、住房、求职等服务,为人才提供暖心、贴心、舒心的服务。创新推进人才网格化服务工作,“一企一策”“一业一策”为企业提供专项化、精准化、便捷化服务。持续加大遵义人才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
2025年3月27日遵义市“千企万岗进百校”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