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算一笔账,真让人心疼。现在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的销量都在1万套以下,有的甚至不足5000套,不胜可怜之至。即使是文学期刊的“旗舰”《人民文学》,情况也是极其糟糕。2024年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卖爆了”,也只是订出了8.26万套,与该杂志1980年132万套的订阅
算一笔账,真让人心疼。现在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的销量都在1万套以下,有的甚至不足5000套,不胜可怜之至。即使是文学期刊的“旗舰”《人民文学》,情况也是极其糟糕。2024年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卖爆了”,也只是订出了8.26万套,与该杂志1980年132万套的订阅量不可同日而语。但2025年“与辉同行”又推了一次,这次仅售出了2.9万套,销量大幅下滑。
另一诗歌刊物的“旗舰”《诗刊》,最高订阅量曾达55万套,而现在仅仅1万套上下。
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已经几乎毫无市场影响力,从而几乎没有生存价值的刊物,每年却要消耗巨额的金钱,而这些钱几乎全部由政府买单。这些刊物尽管不赚钱,但稿费却奇高,小说、散文等的稿费可达千字千元,诗歌每行可达20元。也就是说,每出一期刊物,要付给作者稿费10万元以上。但这还不是大头,因为一份刊物养着10人左右的编辑团队,这些编辑每月工资合起来接近10万,而主编、副主编们还要高,月薪两三万是常态,还有更高的。国家每月拿出二三十万编一本文学期刊,顶多仅有1万人看了(且不说看过以后有没有真收获),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国家的钱就是人民的钱,我就想问,人民凭什么要当这个冤大头?
可怕的是,这才是一份刊物的支出。光北京就有数十家这样的刊物,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又养着数家文学期刊,如《收获》《上海文学》《上海戏剧》等就由上海市政府出钱,《钟山》《雨花》《扬子江》《扬子江文学评论》等就由江苏省政府出钱。
世界上只有我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由国家出钱,白养着一群作家和刊物。
文学期刊应该走向市场而不应由国家包养,没有市场,停刊是最佳选择。刊物可以死,文学不会死。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载体,古代没有报纸期刊,文学照样发达。现代有一段文学期刊黄金期,很好。但现在随着电视、网络等的冲击,期刊已基本没有市场,那就应该让它“休息”,因为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因为文学有了新的,也许是更好的载体——网络。好的作品在网络上照样吃得很开,作者一年赚百万、千万的大有人在,可人家赚得再多,也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而是由网络平台、图书出版机构和影视机构等支付,并且作者还给国家纳税,这才合情合理,这才是良性循环。
更让人意难平的是,期刊界现在成了一个利益圈子,一些所谓的作家刊发出的作品几乎没人看,没有社会效应,但却拿到了高额稿费;而各刊的主编、副主编、主任、编辑们却一边领着高额工资,一边利益互换,在我的期刊上发你的作品,在你的期刊上发我的作品,“近亲繁殖”。作品没有多少人看,但不妨碍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国家能不能将这些白白浪费的钱节约下来,用于民生,比如将农民的养老金,由每月100多元,提高到每月200多元、300多元。要知道,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农民养老金在人民币10000元左右。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已经20多年了,底层人民的收入还如此低,是不是在有些方面,浪费太多?
来源:光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