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高校与高中的协同育人机制,共筑人才培养桥梁,4月25日上午,海南大学山西招生组孙婧、王嘉南一行来到清徐中学交流座谈。校党总支副书记丁利德会见了孙婧一行,副校长、高三年级部主任左晓峰和年级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和授牌仪式。
为深化高校与高中的协同育人机制,共筑人才培养桥梁,4月25日上午,海南大学山西招生组孙婧、王嘉南一行来到清徐中学交流座谈。校党总支副书记丁利德会见了孙婧一行,副校长、高三年级部主任左晓峰和年级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和授牌仪式。
在座谈交流中,双方都对本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办学成绩、办学特色和发展前景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未来的两校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做了沟通和探讨。
座谈会后双方签署了《海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书》,随后进行了海南大学授予清徐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授牌仪式,相信这次座谈交流和授牌仪式将会开启清徐中学和海南大学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海南省“部省合建”高校。根据《软科中国大学发展速度排名》,2019-2022年总增速位列全国高校第一;2024年26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学科数量在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中位列第49名。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历史底蕴深厚。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在周恩来总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光辉题词的激励下,“两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24°范围内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海甸荒滩上艰苦起家,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视察学校。2007年8月,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原海南大学合并成立新海南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一代代海大人传承弘扬以“丹心耀南疆”的爱国奉献精神、“草庐创伟业、荒滩筑新城”的艰苦奋斗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海大精神”,坚持“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海甸校区、儋州校区、观澜湖校区(含城西教学点)、崖州湾科教园,分布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地,校园占地面积6011亩,环境典雅大方、阳光温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浓郁热带风情。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校舍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高标准科研试验基地3500余亩。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30个学院、16个书院、76个本科专业、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5个,建设点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全日制在校学生44219人,其中本科生32839人,硕士研究生9034人,博士研究生1831人,国际学生473人,港澳台学生 42人。
育人成效显著。建立“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入选教育部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5年度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国内国际大赛奖励。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31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738人,在站博士后226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81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典型。教师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学科特色鲜明。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深度凝练出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智能育种、智慧农机、绿色生产、农业合成生物、营养高值加工等)、海洋科技(南海海洋生物、化学与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先进材料,海洋装备与技术,陆海统筹与全球变化等)、数智技术(时空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密码、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监测、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陆海统筹的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海岛环境治理与修复、环境健康等)、生命与健康(全健康、医疗装备、药物研发、生物制造等)、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党建、法治、国际经贸规则、现代产业体系、风险防控等)、文化与旅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消费、国际传播、南海历史与法理等)等七大学科发展方向,并据此组建七大协同创新中心,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作物学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植物学和动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科研实力强劲。牵头获批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及评价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有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近五年,自然科学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182项,人文社科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97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项。
来源:多彩三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