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抑郁症,成电团队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11:25 2

摘要: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脑成像与模式识别团队在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n a neuromorphic continuum”的抑郁症脑影像研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脑成像与模式识别团队在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n a neuromorphic continuum”的抑郁症脑影像研究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李娇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廖伟教授为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之间的神经生物学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包括临床症状、认知功能、脑表征和基因型等。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之前的研究利用大脑结构或功能特征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影像分型。

然而这些分型模型都假设每个患者属于单一(分类)亚型,忽略了亚型中连续的个体变化。抑郁症中的“谱”概念表明个体之间存在连续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多个症状领域中表现的程度不同。如何通过大脑特征刻画抑郁症患者个体中共存的多维病理机制尚未可知。

图1:抑郁症的3中潜在因素模式。a, b, c分别表示因素1、2、3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

该研究纳入了多中心2294例(1079例抑郁症,1215例对照)被试的脑结构磁共振影像,利用常规模型刻画了抑郁症患者个体的脑形态学特征(皮层厚度、体积)偏离模型的程度。接着基于数据驱动的贝叶斯模型(Bayesian model)对偏离矩阵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存在3种潜在形态学异常因素(图1)。

研究者通过多中心脑结构影像和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识别了抑郁症中3种潜在的脑形态学异常模式,揭示了抑郁症个体间变异的连续性,这种变异可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病例过程决定的。随着抑郁症个体间异质性研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从影像学的角度提供了将抑郁症概念化为“谱系”而不是“类别”可能更为合适的证据。

在光辉的成就轨迹中,每一项荣誉与进步都蕴含着背后默默支持的力量。成电团队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亦深深植根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无尽的智慧浇灌与坚实的支持脊梁之上。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无线电系1982年成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1986年该研究室并入自动化系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学校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师资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以神经信息、生物信息、遗传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研究方向,构筑了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开展生物学研究,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程分析,从生理、心理到行为进行医学信息分析和辅助诊断,以及开展医疗电子仪器研发的现代化研究平台。建有“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信息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中国-古巴神经科技转化前沿研究联合实验室”,研究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里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前沿阵地,是追求科学真理的梦想摇篮。未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更好地融合先进科技与生命智慧,产出更多科研成果。

本文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官微,青春生命

来源:优雅水滴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