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年度新知丨孙立天:康熙的“漂流瓶”,藏着中西交流的秘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12:57 3

摘要:金庸在《鹿鼎记》第48回,写到韦小宝与索额图负责中俄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因此获封一等鹿鼎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绘制《皇舆全览图》,首次细致呈现了中国疆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金庸在《鹿鼎记》第48回,写到韦小宝与索额图负责中俄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因此获封一等鹿鼎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绘制《皇舆全览图》,首次细致呈现了中国疆域。

康熙画像与《雍正王朝》剧照(焦晃饰演康熙)

这是小说家之言。真实历史上,康熙这些“文治武功”的背后,隐藏着他内务府中传教士的影子。他们既是康熙的科学导师,也是文化使者。通过传教士留下的文献、满文档案等史料,学者孙立天的《康熙的红票》编织了300年前一段隐秘的全球化叙事。

孙立天(中)发表获奖感言。

4月19日“春风悦读之夜”,第13届春风悦读榜揭晓,《康熙的红票》获年度新知作品。孙立天以康熙发往欧洲的一张谕令出发,打捞传教士在清朝的活动和影响,展现了中西文化交往中少为人知的一面,突破了中国一直“闭关锁国”的刻板印象。

与牛顿同时代的康熙,对西方科学技术充满学习欲望,并在众皇子和八旗子弟中推广。随后到来的18世纪科学革命进程中,中国走向落后、挨打。书中隐含着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雍正及其继位者保持与欧洲科技发展同步,中国是否就不会有“失去的300年”?

红衣大炮、南怀仁与少年天子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份《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令》。因以红色印刷,又称“红票”——以拉丁文、中文、满文三语书写,外框双龙戏珠纹展现着皇家威严。

倒退300年,红票1716年诞生于北京。这份发往欧洲的“公开信”中,康熙追问自己派出的“洋钦差”的下落。红票在清代官修史书中没有提到,与之相关的事件也没有记录。从这张红票开始,300年前一段秘史在孙立天眼前浮现。

康熙的红票。书中附录

满人崛起初期,明朝的“红衣大炮”曾是他们的心腹大患。1626年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所伤,不久去世,直接导致满人战略收缩。这场战争中,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依赖的火炮铸造技术都来自欧洲传教士。

传教士在清军入关前就活跃在八旗中,比如康熙母亲佟氏家族(正蓝旗)的包衣奴才中就有传教士。明朝钦天监监正汤若望,以其对天文学、火炮制造的精通,入清后继续受到顺治的恩宠。顺治死后,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正是汤若望建议选择得过天花并活下来的皇三子康熙。

对八岁即位的小康熙来说,汤若望的继任者南怀仁,是他一生的导师。以南怀仁为首的传教士不仅教康熙几何、数学、天文、西洋音乐等欧洲知识,还在除鳌拜、平三藩、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发挥了作用,深入参与了康熙个人的成长、价值观塑造和文治武功的建立。

康熙画像。背后书架运用了欧洲绘画中的透视技法。

康熙喜欢西学,这是广为人知的。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孙立天引用了法国学者统计的一张表,展现了1690年康熙跟几位“洋师傅”们学习的“课程表”。表格显示,康熙召集传教士上课,平均每个月都在20天以上,五月最多,有29天。八到十月中断了学习,是因为康熙亲征噶尔丹去了。

关于文章开头,《尼布楚条约》签订,书中用一小节详细介绍了康熙派南怀仁推荐的徐日升(葡萄牙人)以及张诚(法国人)参与谈判的历史。名义上,谈判由索额图、佟国纲带队,实际负责与俄国人谈判的,是这两个懂拉丁文的传教士。除了语言能力,他们还清楚俄国彼得一世在欧洲的软肋,这样的情报信息也给谈判带来了底牌。

天文历法、制造火器和中俄谈判等功绩,也为传教士换来了“容教诏书”。康熙中后期,来华传教士人数成倍增长。而南怀仁最后官至正二品,死后康熙亲自撰写祭文,赐谥号“勤敏”。

在清宫中任职的南怀仁。资料图

文明互鉴的“黄金时代”

来华传教士,大多都是一流学者。早期的汤若望和南怀仁科学素养极高。

后来法国路易十四派来的传教士,精英更多:洪若翰在法国是与法国科学院院士一起做研究的,来华路上就一路观测星空;张诚在欧洲大学中教数学;白晋在数学、天文、技术方面都是专家……

带来欧洲文明的同时,他们也将中国文化带回欧洲。白晋来华后,醉心于研究《易经》不能自拔,康熙平准噶尔后,开始丈量国土、绘制全国地图,白晋为了从塞外回北京研究《易经》,借口坠马摔伤了腿,想逃避测绘工作。可惜被康熙识破了。

《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美]魏若望著,本书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中的一种。

傅圣泽痴迷《老子》《易经》,在中国待了20年后,采购了1000余册中国典籍带回欧洲。回法国后,伏尔泰、卢梭等纷纷上门找他,请教中国问题。

邓玉函在欧洲时是植物学和医学专家,来到中国,中医和中药给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可惜的是,来华的第十年,他在中药实验中不幸身亡。

巴多明的笔记中则提到,他向欧洲介绍了不少名贵中药,如虫草和阿胶。欧洲当时从中国大量进口大黄,这是一种治便秘的草药。他发现中西用法不同:欧洲生服大黄,方法比较原始,效果差且有副作用。他把中国的方法介绍到欧洲:对大黄进行加工,再加入蜂蜜制作。

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资料图

中国最著名的还是瓷器。殷弘绪到江西景德镇考察,1712年和1720年先后写了两份报告发回欧洲,被翻译为各种语言。殷弘绪在江西得到了特别关照,因为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经常心慌心悸。在传教士“安利”下,他发现喝点西洋葡萄酒对症状有改善。康熙让各省从西洋人手中收集葡萄酒,殷弘绪因此被礼待。

康熙宫中还有很多传教士带来的西药,当时称为“圣药”。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是康熙的包衣奴才和宠臣。曹寅生病后,曾想康熙求“圣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洪若翰曾用这种药治好了康熙的疟疾。

康熙帝赐给曹寅金鸡纳霜治病的回复。资料图

康熙马上派快马连夜送去南京,并附带了一封信,介绍了药的用法,结尾他用了四个“万嘱”。从中可见康熙对曹寅的关心,也能看见康熙对药性的了解。可惜康熙的药还是去晚了,曹寅没等到就去世了。

入华传教士广泛被中国文化吸引,一生没再回欧洲,死后葬在中国。孙立天指出,他们愿意来中国,与康熙时他们在华的地位有关。当时,欧洲科技大爆炸之前,并没有近代才有的“西方意味着先进和进步”的观念,双方互通有无、互有启发地平等交流。

留学生在“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前合影。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人葬在今今北京市委党校内。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内务府与雍正禁教

出入皇宫、随侍皇帝身边,是一种重要特权。孙立天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传教士凭什么身份得以在宫中行走?

首先排除君臣——即使以南怀仁钦天监监正(正五品)的身份,也没资格经常接触皇帝。孙立天提到清代体制的一个独特之处,八旗制。

镶黄旗盔甲。图源:故宫博物院

八旗中的包衣奴才(booi aha)与汉人社会的“奴”是不同的。奴属贱民阶层,会受歧视,甚至“良贱不能通婚”;八旗中的奴才并不代表社会地位低,“是不是奴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谁的奴才。”孙立天表示,满人中大量高官都是奴才出身,比如曹寅、年羹尧。

满人靠征战起家,最初没有科举制,以家庭/八旗为中心的主奴制对选拔人才很重要。皇帝也兼具双重身份:朝廷的首脑、一家/旗之主。内务府就是为上三旗旗主——皇帝管理包衣奴才的独立系统。正因此,传教士获得了特别的身份。在地方官员眼中,他们是内务府的人。

当康熙决定派钦差去欧洲,首先考虑了一个满人包衣奴才,但因语言问题,改派了传教士。康熙向教皇特使、俄罗斯使臣介绍,他们是朕的“御前之人”“家里人”。

康熙死后,45岁的雍正即位,传教士被赶出了内务府。在孙立天看来,这断掉了他们在大清朝野的根本。

雍正的佛教装扮

今天的雍和宫游客如织,已成为热门景点和年轻人眼中“灵验”的许愿地。雍正从20岁就开始喜欢佛教,他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关系,注定不会像康熙那样亲密。

孙立天特别提到,传教士与皇子们建立关系的黄金十年,是康熙废掉太子之后。“九子夺嫡”中分四派:太子一派、皇三子一派、皇八子一派、雍正一派。四派中,前三派与传教士都有很好的关系,唯独在雍正这里,传教士没下过功夫。他们也没想到雍正会最终胜出。

雍正即位后,禁教政策慢慢降临。传教士尝试过再争取,离开内务府,他们连进宫见雍正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好在他们在朝中还是积累了不少人脉,但难以改变雍正。

权臣隆科多可以私下跟他们说悄悄话,但看到迎面来了另一位大臣,马上就停止了谈话。传教士最后找到了唯一能帮他们的人——皇十三子(怡亲王)。

坊间称为“侠王”的皇十三子,当时是最忙的人之一,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指点了他们求见雍正的办法。有了这番指点,传教士在长达一年之后,得以再见到皇帝。这跟康熙时代他们随时可以进宫面圣相比,完全是两重天了。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郎世宁与汉族宫廷画家丁观鹏等人共同绘制。图源:故宫博物院

从雍正朝开始,传教士采取蛰伏策略,等待再一个康熙时代那样的时机,比如长期担任宫廷画师的郎世宁。可惜他们没有等到。

但无论如何,顺治、康熙时期,在传教的驱动下,中西文化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传教士走遍全球,在他们笔下,相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等地区,中国是开放包容的。

“起码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开拓前景的地方。这也是他们反复写报告回去,不停地让教皇派更多传教士来华的原因。这是我的一个主观印象。”孙立天说。

孙立天做客“春风沙龙”,对谈浙江大学尤淑君、历史作家苗子兮。潮新闻、春风悦读spring公众号近日将推出对谈实录。

文明的对话未竟,但传教士留下的遗产深刻影响着中国。《皇舆全览图》首次以科学方法测绘国土,印证了牛顿的地球椭圆理论;《数理精蕴》等著作推动数学教育;西药炼制技术为近代医学奠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