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一口冰镇西瓜,解暑又满足,但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也让不少人心里犯怵:过夜的西瓜不能吃,细菌超标上万,严重还能中毒。
这个说法到底真的假的?很多人一知半解,结果要么不敢吃,要么掉以轻心,最后吃坏了肚子。
真实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科学检测表明,切开的西瓜在常温环境下放置2小时以上,表面细菌数量就可以达到每克数千单位。
放置到8小时以上,尤其是在3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细菌总量轻松突破每克8000单位以上。
国家标准对即食食品细菌总数上限一般设在10000单位每克左右,超过这个标准,就有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换句话说,一块放了半天以上的西瓜,如果保存不当,的确容易成为细菌培养皿。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系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
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手、菜刀、砧板,甚至是空气传播到西瓜表面,再在高糖分、高水分的环境中飞速繁殖。
西瓜切开后,暴露的果肉富含营养且湿度较高,这恰是细菌滋生的绝佳温床。
一项由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的实验表明,常温下放置24小时的切开西瓜,大肠杆菌群数量平均增长了380倍,金黄色葡萄球菌增长了240倍。
不是西瓜本身有毒,而是储存不当给了细菌可乘之机。
很多人觉得自己买的是干净西瓜,没必要太讲究清洁,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西瓜在田间地头经历风吹雨打,运输中接触到的泥土、灰尘、细菌数量非常庞大。
即便是看起来干净的西瓜表皮,每平方厘米平均携带细菌数在1000个以上。
回家不洗就切,刀一划,表面细菌被直接带入果肉内部。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份食品安全通告指出,未清洗的水果表皮是细菌向内部传播的主要通道,西瓜这种多水高糖的水果尤其危险。
正确做法,是回家第一时间对西瓜进行彻底清洁。
不是简单冲一下水,而是要用流动清水充分冲洗表皮,最好用软毛刷轻轻刷洗表面,把藏在瓜纹缝隙里的泥垢带走。
有条件的,可以用食品级消毒剂进行表面消毒,随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清洁完毕后,以干净的毛巾或厨房纸巾拭去表面水分,从而削减细菌残留。
切西瓜时,手、菜刀、砧板的卫生同样至关重要。
很多家庭用切生肉的刀直接切水果,砧板上残留着生肉中的沙门氏菌、李斯特菌,这些细菌一旦沾上西瓜,短时间内就能大量繁殖。
正确操作是,切瓜之前,先彻底洗手,用流动水加肥皂搓洗20秒以上;刀具和砧板用开水烫洗,或者使用消毒剂清洁。
最好预备专门的水果刀与水果砧板,勿与处理生食的工具混用。
世界卫生组织于食品安全五要点里明确提出,生熟分开乃防止食物污染之基本原则,然而真正践行者却为数不多。
切开后的西瓜若一时无法吃完,需即刻用保鲜膜裹好,尽快置于冰箱冷藏,这是正确有效的做法,我们不可以省略。
保鲜膜不仅防止水分蒸发,更重要的是隔绝空气中漂浮的细菌和微尘。
放入冰箱的西瓜最好在12小时内吃完,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冷藏环境虽然能减缓细菌繁殖速度,但不能完全阻止。
日本国立食品研究所的一项实验显示,冰箱4℃冷藏24小时后,西瓜表面的细菌数量仍然增加了2-3倍。
冷藏不是万能保险,只是延缓腐败的手段,时间拖得越久,风险越高。
冰箱的卫生状况也不能忽视。很多家庭冰箱内部暗藏着大量细菌,特别是冷藏室,温度不够低,容易成为细菌滋生地。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调查发现,约72%的家庭冰箱细菌总数超标,其中以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最常见。
西瓜即使包上保鲜膜,放入一个细菌超标的冰箱里,也难逃污染。冰箱的内壁、托盘以及门封条,每月应至少进行一次彻底清洁。
可以用温和的消毒剂或者小苏打水擦拭,保持干净干燥。
冷藏室食物不要堆得太满,留有空气流通空间,减少局部温度波动,防止细菌局部繁殖。
很多人以为西瓜冰得越久越好吃,但其实冰箱只是延缓变质,味道和营养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下降。
切开的西瓜维生素C含量在冷藏24小时后下降了接近30%。
更别提水分流失,口感变差。如果长时间存放,还可能滋生霉菌,霉菌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一类致癌物,即便加热也难以彻底清除。
有些人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肠胃好,不怕一点细菌。
现实是,人体肠道屏障能力并不是铁打的。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病例的63%以上,其中超过一半的病例与食用被污染的生冷食物有关。
中毒不是别人的事,每个人都有可能中招。
很多人还以为,闻一闻、看一看,西瓜没坏就能吃。这种经验主义非常危险。
细菌污染初期,肉眼看不出,鼻子闻不到,味觉尝不出。即便西瓜表面还红润鲜亮,也可能已经布满细菌。
真正等到发酸、发黏、变色,那已经是细菌大规模繁殖、腐败分解的晚期现象,早已不适合食用了。
有些人喜欢把切好的西瓜放在客厅桌上,吃一会儿盖一盖,继续放。
以为盖块布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盖布顶多阻挡灰尘,对空气中漂浮的细菌根本无效。
夏季室温下,细菌繁殖速度极快,每20分钟翻一倍,几个小时就是指数级增长。这种暴露状态下的西瓜,比直接放冰箱还危险。
讲到这里,不禁有人要问:如果真的不小心吃了疑似污染的西瓜,身体有什么反应?
[1]吕新,陈丽华,李晓琳,等.鲜切西瓜隔夜冷藏后的食用安全性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18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