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前不注册社交账号,不妨视为一种教育的探索

摘要: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一倡议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据12月4日潮新闻)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一倡议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据12月4日潮新闻)

数日前,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一则法案,禁止该国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违反的社交媒体平台将面临最高5000万澳元的罚款。当时就有很多人讨论,这个做法我们国家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青少年的有害影响,是全球性的问题,不分国界,那么说到应对方法和管理措施,自然也可以看看“它山之石”是如何投石问路的。杭州这所学校也正是受到了这一法案的启发,发出了这封倡议书。

相较于澳大利亚立法禁止强硬态度,杭州这所学校的做法明显要柔和许多。主要是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第一,建议学生在16周岁之前,应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第二,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监督孩子远离社交软件。在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当下,要实现这两点,一定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掣肘。但是,学校提出倡议的初衷,无疑是良好的,希望能引导未成年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回归真实的生活和社交,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锻炼和自我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并没有提议学生不上网,只是提议他们远离社交媒体,这与当下社交媒体上有害信息过于泛滥的现状紧密相关。社交媒体以平台为中心,靠流量吸引受众,这种传播模式必然会导致过度的商业化和唯流量论,也由此催生了大量不适合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比如,一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博眼球的色情暴力信息,充斥着“二极管”思维和极端想法的畸形饭圈文化,专门围猎未成年人的诈骗、猥亵犯罪,恶意攻击和骚扰的网络欺凌等等。

此前,已经有诸多案例证明,充斥于社交媒体的劣质信息,严重危及未成年人上网安全,侵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其价值观塑造形成不良影响。所以,该学校的倡议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与孩子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家长,最能体会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是何等地无孔不入,何其难以防备,难以消除。

当然,这样逆科技潮流而行的举措,也会引发担忧和争议。社交网络深入渗透生活,仅凭一纸倡议就能让学生远离吗?将孩子们隔离在信息温室之中,真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吗?为什么要“一刀切”地禁止,就不能加强教育和管理,让孩子多接触有益的信息,不接触有害的信息吗?类似的疑问肯定会有许多。

比起直截了当的“不注册账号”,“加强教育引导”的确听上去更加春风化雨,但如果直面当下教育的现实,恐怕大家不得不承认,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巨大的,庞杂的信息冲击,就连许多成年人都难以靠自制力抵抗。不少家长为了省事直接让平板“带娃”,有的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连带着孩子一起沉迷;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上网就大发雷霆,拳脚教育,反而导致孩子更加叛逆……面对网络洪流,大人尚且如此无力,更不用说分辨力、自律力更弱的未成年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很多家长都做不到,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推广和落实之艰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如果这样的倡议能帮助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准则,督促他们远离社交媒体上的有害信息,促使家庭更加重视监护责任,引导家长正确看待网络,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网络观念,那么,不妨将之视为一种教育上的创新和探索。

要让青少年学会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合作。除了学校和家庭要各司其职外,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比如,优化“未成年人模式”的功能,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全方位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如果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发动更多的人来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那么这个倡议就算有其自身的意义。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