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为什么说小微柑农和商户的生意,未来会越来越难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14:31 2

摘要: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柑农家庭背景,坚持一线调研,守住传统底线,热衷于新会陈皮收藏及调查研究。原创不易,谢绝剽窃。如对新会陈皮感兴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资讯,都可留言评论交流。

不知不觉,老李的新会陈皮调研手记自媒体号已经开始了第六个年头的创作之路,至今还在坚持“尽量不带货,专心做内容”的基本方针,通过解答读者疑问和科普专业知识,老李这些年也与不少读者朋友产生了联系。

行业朋友经常与老李交流的问题

也可能是行情步入了淡季的原因,最近找老李分享观点的行业读者多了一些。有产业链上游的农资、种植户等朋友,也有下游的商家、品牌方来交流。一般来说,普通读者爱问真假,专业读者喜欢交流行情。本着聊八卦不嫌事大的宗旨,老李私下对读者的询问也是基本是知不无言,言无不尽。

总的来说,2025年初的新会陈皮行情比往年都要冷清一些,新会地区的农户手上仍然不少2024年的新皮挤压,终端消费市场的乏力,同时新会地区以外的茶枝柑产业供给量的进一步增大,基本打破了过去几年形成市场的供需平衡。而在后续的市场发展中,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将重新达到平衡,特别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小微从业者则进入行业“洗牌”的时间。

2025年4月新会地区的陈皮门店

如果把最近二十年的新会陈皮市场需求端做一个划分,那么“分水岭”并不是2020年的爆发期,而是2022年年中开始的。

特别是2022年7月开始,新会地区就有专门的快消饮料企业向柑农大量收购10克-25克重的小柑。当时很多柑农和老李都不知道其收购这些小柑的用途,直到2023年这些快消饮品企业陆续推出了“新会陈皮以及小青柑风味”的瓶装饮料。

某品牌热卖的“新会青柑味”茶饮

从新会陈皮风味到新会柑风味,市场对陈皮和生柑的味觉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对比新会陈皮的味道,新会柑味道就更为“原始”,其中主要是提取柑皮中的“挥发油”成分。企业之所以选择小青柑,一方面是考虑采购成本问题,一方面是原产地和品种的真实性把控。

1996年-2024年新会陈皮产业总产值

从产业发展上看,规模企业的采购进入,其稳定的需求以及标准制定,对产业的波动有“稳定器”的作用,也可以防止某些炒作资本的进入波动市场,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一环,因此老李把2022年定义为新会地区茶枝柑产业的比较重要的“分水岭”。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2020年新会陈皮行情大爆发以前,新会地区的茶枝柑主要需求对象为茶商(制作小青柑茶)、药厂(制作中药饮片)等B端客户,以及广东地区陈皮门店、普通家庭消费者等C端的零售市场,其需求常年不在规模以上,且市场波动幅度大。随着快消饮料等规模企业的采购需求扩大,行业标准才陆续得以形成,并让种植端思考农产品的农残药残等种植问题,提高了行业的种植标准。

以新会名义出产的小青柑茶是2009年开始火爆的茶饮,其行情一直延续到2018年才慢慢冷却下来

2020年前,新会地区以外的周边城市以及广西老表就已经有茶枝柑种植的历史。对于已经早年形成产业链的新会来说,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各地区都没形成“产业化”,即都是以小规模种植、零散销售等为目的的农业,因此对新会的茶枝柑产业影响不大,各地的陈皮以及周边产品制作需求,也会汇聚到新会来消化,“陈皮之都”的地位并没有对手。

但随着2021年陈皮行情的突飞猛进,新会地区的以外的茶枝柑种植开始大规模扩张,并逐步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的趋势,各地开始“分食”陈皮产业链的分工,新会的陈皮加工可以外流。

2011-2024年新会地区茶枝柑产量表

根据老李的非正式统计,广东省内的新会的周边产区,如佛山、台山、肇庆、河源、惠州、韶关等地区掀起的茶枝柑种植热潮,截至2024年底茶枝柑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且预计2025年后扩种速度仍将维持高位。如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江门恩平市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截至2025年3月,北部五镇(沙湖、牛江等)种植面积达1.2万亩,沙湖镇占比超78%。

除了新会周边的区域,广东省以外的茶枝柑产区,也在大规模扩张中。

目前,广西地区是除了广东以后,茶枝柑种植最多的地区。据2023年钦州官方公布的种植面积为14万亩,若扩展至整个广西地区,截止2024年底时保守估计达40万亩以上。老李了解到,2024年广西茶枝柑鲜果的批发价在1-2元/斤,成为了新会产茶枝柑的低价替代品主力来源。

第三大种植区是云南,截止2024年保守估计达15万亩左右,依托高原气候和规模化种植技术,其品质逐渐接近新会柑,成本更低。云南茶枝柑种植区域以红河州和文山州为核心产区,通过低成本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快速崛起。

其他地区则有福建等地。福建成为第三大茶枝柑种植区,但具体面积未明确。此外,江西定南县2024年新增种植面积2000多亩,地方媒体报道,当地计划2025年底达1万亩以上。

老李在新会某茶枝柑场调研时拍到的场景

分析完供需两端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陈皮市场的结构在近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也导致很多小微从业者,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根本原因。

对于新会陈皮大企业来说,其有“护城河”,即规模化的产值能降低种植成本、符合大企业集中采购的标准、自有资金的护航、有自建产业链如仓储物流等能力,以及品牌经销渠道等,综合来说,随着整体市场产值的变大,“护城河”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过去虽然陈皮市场的终端消费力下降,但规模化大柑园、头部陈皮企业依然能保持扩张的原因。

反观新会本地的小微从业者,如自有种植百十亩的柑农、小微陈皮商户等,其护城河能力基本缺失,即使是大型企业的采购需求,也没有落到小微从业者的肩上,同时,随着新会本地产量的扩张,以及来自周边地区的茶枝柑供应量的快速上涨,对于新会陈皮的零售市场有“替代效应”,即来自非新会皮的价格和供应量优势,在零售市场下行时更容易替代新会陈皮,让缺乏护城河的小微从业面临生存压力。

1949年-2024年新会地区新会柑种植面积

综合上面的分析,在B端上看,外围非新会地区的茶枝柑供应量已经失控,导致了采购商真假难辨,加上违规成本低,大企业的标准化采购“不敢”与小微从业者合作,同时,C端零售市场对真假新会陈皮不敏感,但对价格非常敏感,所以外地茶枝柑就更容易抢占了这部分市场,从而挤压本地皮的发展。

总的来说,新会陈皮市场已经进入了“强者恒强”的时间,其原因就是规模化种植户和陈皮企业,更容易接到外面的“大订单”。而从B端的规范化、标准化需求,到C端的不断降级的替代性趋势,小微从业者不得不说寸步难行。

当前也有不断进入陈皮行业的小微从业者,大部分跌入了“幸存者偏差”的怪圈。

“幸存者偏差”也称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指在统计过程中,无意间将经过非特定筛选的样本作为研究重点,忽略了样本背后隐藏的关键信息,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

举一个现实例子,如很多小微从业者看到新会陈皮在直播或者网店上动辄几十上百万单的销售,就二话不说一头进入到行业,这都是受到这个“幸存者偏差“影响的,即他们都非常容易看到了最火热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行情的冰冷,这容易导致很多小微从业者入局后在发现“原来陈皮是生意的不好做”。

至于对行业的小微从业者来说有什么建议呢?

目前,小微柑农以及相关从业者在销售渠道与市场信息方面,皆滞后于渠道商和品牌商等。正因如此,他们所感知的市场信息极度滞后。往往正是此类信息差,致使种植户于由来已久的风暴中始终处于“被动之态”,而当真切感知到风险之际,却已然追悔莫及。

有柑农认为,存皮乃是“开源”之法,然而老李却觉得“卖不掉就存下来”这一举措,实质上仍未达成“止损”之目的。新会陈皮虽具可存放之特性,然而存放并不能带来收益,且种植成本始终在不断产生,故而于经济学而言,“持有”并非等同于“产生价值”,因此亏损仍在持续,当下唯有售出方为止损之良策。

至于当下的存皮在未来能否售出,能售得多少价钱,此乃针对新会陈皮的行情预测之题,不过鉴于“劣币效应”的出现,其对当下市场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依旧难以掌控,所以老李觉得未来新会陈皮的市场相较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难以预测。

最后说一句,保持谨慎,现金为王,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新会陈皮调研手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