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新冠病毒再度引发关注。根据多地疾控部门监测,4月份我国或将迎来一轮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NB.1变异株为优势流行株,全人群普遍易感。
近期,新冠病毒再度引发关注。根据多地疾控部门监测,4月份我国或将迎来一轮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NB.1变异株为优势流行株,全人群普遍易感。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不少人在亲历过“小刀拉嗓子”“水泥封鼻孔”“无麻醉开颅”等症状后,逐渐放松警惕,不把新冠当回事。殊不知,一项重要健康风险——“长新冠”(Long COVID)正悄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忧。
那么,长新冠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
什么是“长新冠”?它不仅是“后遗症”那么简单
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长新冠”是指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3个月后仍持续或新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至少达2个月,常见表现包括疲劳、呼吸短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障碍等。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研究显示,长新冠并非个别现象。我国科学家在临床中发现,大约10%—30%的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长新冠症状。这一疾病会对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包括免疫、心血管、神经、内分泌与消化系统,甚至可能波及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全球估算数据显示,长新冠累计发病人数已超4亿,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约1%。
如何预防长新冠?关键在于感染初期的干预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持续存在,与长新冠的症状直接相关。因此,预防长新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及时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治疗,不给新冠病毒在体内长存的机会。
虽然当前尚无专门治疗长新冠的特效药,但在病毒的快速消除上,我国获得常规批准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就不错,比如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先诺欣。据发表于全球顶尖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2年度影响因子:158.5)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该药物可显著缩短病程、加速症状缓解并迅速降低病毒载量,为治疗提供了重要选择。
科学防疫,仍需重视“早诊早治”
如今距离上一轮新冠高峰已过7个月,人群普遍抗体保护力降低,加之大家的防护意识减弱,新冠传播风险有所上升。在当前阶段,公众应继续保持健康防护习惯,防患于未然。
一旦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等疑似感染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测,切勿与其“贴身肉搏”。确诊后,要积极配合医生做抗病毒治疗,遵医嘱用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几率,更大程度保护家人和朋友免受病毒威胁,更能为自身健康筑牢坚实防线,助力身体尽快恢复如初。
来源:医线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