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回村,地处苏北沿海的盐城市响水县小尖镇南不足9公里,是江苏省第一批命名的少数民族村,人口近2800人,回民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二以上,近年来,村先后被评为盐城市”民族经济特色村”“民族工作特色村”“宜居和美乡村”,去年村级积累超100万元。带着寻找乡村振兴发展
杨回村,地处苏北沿海的盐城市响水县小尖镇南不足9公里,是江苏省第一批命名的少数民族村,人口近2800人,回民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二以上,近年来,村先后被评为盐城市”民族经济特色村”“民族工作特色村”“宜居和美乡村”,去年村级积累超100万元。带着寻找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4月的一天,笔者早上五点多钟从县城前往村里,车子驶上一座通榆河大桥时,就远远地看到远处晨曦里的具有回族特色的建筑群,走进这个村,让人切身感受到这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美丽乡村。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村落里,村领导班子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引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在村头遇到村书记张树亮与村干部们正在对一片空地进行现场研讨规划,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他告诉我们说,为村班子就要带领村民抢抓好机遇,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宜居发展之路。
在村里,看到沿街有民族文化广场、蓝色墙体的临街名门、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清真食品厂,街道后面几排蓝瓦白墙的现代风格居民别墅、村民健身广场等,如诗如画般点缀在这个草长莺飞、花香柳绿春天里。
在离居民区较远处的南边,一边是一个可容纳5000头的大型牛羊养殖场,年出栏成牛3000头以上,现存养殖的黄牛、水牛等达550头,全村一半以上人家依托养殖场发展特色经济,形成村里养殖、宰杀、加工,村民分布周边市场经验牛羊系列食品的产业链条。
一边是引资打造的农业生态园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人工堆积的盐城市唯一高达80余米的土山,山上常年绿树掩映、设计的丛林穿越惊险项目每天都吸引游客挑战,秋季山南一侧长满成熟了的桃子,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河道上有回廊、吊桥,也有可供游人娱乐的水上荡舟项目,有可供采摘的精品葡萄、猕猴桃园、琵琶园、竹林园,有一声长啸引人惊叹的电子声动恐龙、山地穿越车、跑马场、坡道冲滑娱乐区,有野外风味烧烤区、富有特色的蒙古包就餐与KTV,走在园区的路上,不时便有游人自驾的小火车鸣笛驾过,渐行渐远地行驶在两侧高耸林立如仪仗礼兵的树林中路上,来到园区着实让人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放松自我的愉悦。
全村土地流转达85%以上,村里赋闲的村民不仅成为土地租赁的股东,还成为生态园区里的经营者。在村里参观时,村张书记还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发展思路,带来的美丽图景。
一是确立生态村庄建设。村庄按照回族建筑风格统一规划,每家每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设计独特的别墅式住宅。这些住宅不仅保留了回族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村里大力植树造林,打造了一个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宜居环境。
二是把准特色产业发展。为推动村民经济发展,村里建立了高标准的特色养殖牛厂,并且鼓励和支持130多户村民走出村庄,在县内外经营“杨回”品牌的牛羊肉及清真食品,基本上达到家家有项目。
三是打造生态农业园。通过引资打造的生态农业园是这个村子的一大亮点。园区内山水环绕,景色宜人。栽种着各种果树,花开时节香气四溢,果实成熟季节,则是游客采摘的好去处。园区内的河流可供游船游览,河边设有垂钓区,让游客体验宁静惬意的乡村生活。除此之外,还有葡萄、猕猴桃、琵琶采摘园、野外烧烤区以及游乐项目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四是拓展村民就业与增收。随着乡村旅游项目的不断发展,村里加快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观光高效作物,采取现代高科技经营,以无人机播种、洒肥、喷农药等,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带来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无论是参与到农业种植、牲畜饲养,还是服务于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等行业中,村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也为整个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在我们离开村里时,村书记张树亮介绍说,下一步将以县委确定的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为抓手,拉长做粗杨回村牛羊肉产业链,着力提高牛羊特色养殖产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力争在现代畜牧业上做好文章;继续提高杨回民族风情园的知名度,升级现有设施,打造“网红”景点,力争在文旅产业上树新品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文明户评比,增选“最美家庭”,力争在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上画振兴图;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将杨回村打造成集养殖、加工、营销、文化、生态、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民族特色村庄。(楚海浪 张树亮)
来源:星哥谈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