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景泰县芦阳镇,经过6个多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攻坚,2.3万亩改良土地迎来春耕首秀。拖拉机的轰鸣声划破沉寂的田野,这片曾因盐碱化导致粮食亩产不足300斤的土地,如今通过耐盐碱玉米品种和智慧农机的协同发力,正向“吨粮田”目标迈进。
在景泰县芦阳镇,经过6个多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攻坚,2.3万亩改良土地迎来春耕首秀。拖拉机的轰鸣声划破沉寂的田野,这片曾因盐碱化导致粮食亩产不足300斤的土地,如今通过耐盐碱玉米品种和智慧农机的协同发力,正向“吨粮田”目标迈进。
在芦阳镇城北村盐碱改良地里,玉米播种机来回穿梭,粒粒饱满的种子被播进土壤,整地、施肥、播种,整个过程紧凑有序、一气呵成,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芦阳镇城北村村民安吉祥说:“这个播种机下种、施肥、镇压一体性就过了,减少了我们入地的次数。每天能播种七八十亩地,工作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安吉祥种植的这片土地是典型的盐碱地,播种前盐碱化程度高,粮食产量低,村民种粮热情不高。为改善盐碱地,提升耕地质量,景泰县自2022年开始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验田,积极推广耐盐碱的作物种子。
安吉祥告诉记者,这个玉米品种经过这几年在盐碱地里面试验,抗旱、耐碱,而且抗病、抗倒伏,产量也不错。
今年以来,景泰县依托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2.3万亩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暗管排水排盐、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地、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引领辐射周边盐碱土地高效利用,为景泰县在盐碱地上建设“新粮仓”积累了一批科技储备和实践经验。
从白茫茫的盐碱滩到即将绿油油的“吨粮田”,这场向盐碱要粮的春天行动,不仅书写着“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答卷,更孕育出干旱区生态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范式。
记者:卢昌来
来源:白银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