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教师卖房为学生捐十万 校长劝阻不成 二十年后整个县城为他集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14:17 2

摘要:屋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在赵老师家门前的水泥地上,形成一个个小坑。这是赵老师最喜欢的声音之一,每当下雨,他就会搬一把旧藤椅,坐在窄小的走廊上,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喝着泡了三次的茶叶。

屋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在赵老师家门前的水泥地上,形成一个个小坑。这是赵老师最喜欢的声音之一,每当下雨,他就会搬一把旧藤椅,坐在窄小的走廊上,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喝着泡了三次的茶叶。

赵老师今年六十有二,教了四十年的书,从他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小县城的实验中学,一直教到现在。倒也不是他不想换个地方,而是这辈子就这么定了。

“赵老师,下雨天别坐外面,小心着凉。”隔壁李婶提着菜篮路过,头上顶着一把老旧的花伞,伞骨有一根已经断了,用红线缠着。

赵老师摆摆手:“不妨事,我这身子骨,比你们年轻人都硬朗。”

李婶嘴上应着,心里却嘀咕:这老头子,自从老伴去年走了,越来越不讲究了。前两天还听说他准备卖房子,真不知道他打的什么算盘。

这件事全县城都知道了。赵老师要卖掉他和老伴一辈子住的房子,一套八十年代的两居室,虽然老旧,但地段好,靠近学校,市价也值个三四十万。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赵老师提着一个破旧的公文包去上课。他的包角已经磨白了,但他舍不得换,因为这是三十年前老伴送的生日礼物。他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无论刮风下雨,从不缺勤。

“哎,赵老师,听说您要卖房子?”门卫老刘叼着烟卷,从小窗口探出头。

赵老师点点头:“消息传得真快。”

“您这是要去哪啊?养老院?”

赵老师摇摇头:“我哪用得着去养老院。”

他没多说,径直走向教室。走廊墙上贴着学生的奖状,有几张已经泛黄,是十几年前的了。学校一直没钱重新粉刷墙壁,只能用这些奖状遮挡墙上的裂缝。

班上的学生已经到齐了,今天是期中考试的日子。赵老师打开公文包,拿出试卷。在发试卷的时候,他看到最后一排的王小梅,眼睛红红的。

“小梅,怎么了?”赵老师问。

王小梅低着头,没说话。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赵老师,她爸爸生病住院了,家里没钱交手术费。”

赵老师点点头,没再多问。他知道王小梅的家境,父母都是在附近砖厂打工的,工资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王小梅是班里的尖子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学习态度特别好。

考试结束后,赵老师叫住了王小梅。

“小梅,放学后来我办公室一趟。”

办公室是四个老师共用的,但今天下午只有赵老师在。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信封,里面是他刚从银行取出来的一万块钱,这是他这个月退休后的第一笔养老金。

“小梅,这点钱你先拿去,给你爸爸治病用。”

王小梅惊讶地看着赵老师,摇头:“赵老师,这怎么行,我不能要您的钱。”

赵老师摆摆手:“你是个好学生,将来有出息。现在你家里有困难,我这个做老师的不能眼睁睁看着你辍学。拿着吧,以后有能力了再还我。”

王小梅红着眼眶,最终还是接受了。第二天,她爸爸做了手术,情况逐渐好转。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老师发现班上还有三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风险。一个是因为父亲赌博欠债,一个是因为母亲患癌,还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干不了活。

赵老师觉得一万块远远不够。他想起了自己那套老房子。

“我一个人住那么大房子干什么?卖了房子,租个小的住,剩下的钱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赵老师自言自语。

这事很快传到了校长耳朵里。校长马上叫来了赵老师。

“老赵啊,你这是干什么?卖房子救学生?你疯了吗?”校长坐在办公桌前,桌子上放着一个冒着热气的保温杯,杯身上印着”为人师表”四个字,是去年教师节学生送的。

“我想了很久,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赵老师平静地说。

“这不是办法!你以为你一个人能救得了多少学生?再说了,你老伴刚走一年,那房子是你们毕生的心血啊!”

赵老师笑了笑:“正因为是我们毕生的心血,所以更应该有个好的归宿。我和老伴一辈子没有孩子,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现在有孩子需要帮助,我们不帮谁帮?”

校长叹了口气:“可是,你卖了房子住哪里?”

“学校后面有间闲置的宿舍,我可以住那里。反正就我一个人,地方小点无所谓。”

校长知道赵老师脾气倔,说不通。他只好妥协:“那我去跟教育局反映一下,看能不能给这几个学生申请些助学金。你先别急着卖房子。”

但赵老师已经下定决心了。他找了中介,很快就卖掉了房子,得了三十八万。他把三十万存进了银行,剩下的八万用来租了一间小平房。

学校后面的宿舍条件太差,他不好意思麻烦学校,索性自己掏钱租房子。新家只有一室一厅,但在赵老师看来,已经足够了。唯一的遗憾是,他不得不扔掉了不少老物件,包括他和老伴的结婚照,因为相框太大,放不下了。

他把照片从相框里取出来,夹在日记本里,每天晚上睡前看一眼。

“老伴,你说我这样做对吗?”他轻声问。

照片上的老伴笑得很灿烂,仿佛在点头。

第二天,赵老师从银行取了十万块钱,成立了一个”春蕾助学基金”,专门帮助学校里家庭困难的学生。他请校长帮忙管理这笔钱,每年资助几个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事在小县城传开了,有人说赵老师是活菩萨,也有人说他是傻子,把自己的养老钱都给了学生,自己将来怎么办?

对于这些议论,赵老师全当没听见。他依然每天准时去学校,教他的数学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唯一的变化是,他的公文包里多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午饭——两个从家里带的馒头,一小盒咸菜。

“赵老师,来我家吃饭吧,我媳妇做了红烧肉。”门卫老刘有时候会邀请他。

赵老师总是笑着拒绝:“不了不了,我自己带了饭。再说了,吃得太好容易犯困,下午还要上课呢。”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赵老师的春蕾助学基金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中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成了医生、工程师,有的回到县城教书育人。

十年过去了,赵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依然坚持每周去学校做义工,辅导后进生。他的钱基本上都用完了,只剩下每月两千多的退休金,勉强够日常开销。

住的地方也换了好几次,一是因为房租涨,二是因为他的身体越来越差,需要住在离医院近一点的地方。

一天,赵老师在上学校的路上突然晕倒了。路人赶紧叫了救护车,送他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赵老师患了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做搭桥手术,费用至少要十万。

消息传开后,他的学生们纷纷赶来医院。

王小梅已经是县医院的医生了,她第一时间赶到赵老师床前。

“赵老师,您别担心,手术费我们来想办法。”

“不用了,小梅,我这把年纪了,做不做手术都一个样。”赵老师虚弱地说。

王小梅急了:“赵老师,当年要不是您帮我,我爸爸可能就没命了,我也不可能上大学。您必须做手术!”

“是啊,赵老师,您必须做手术!”病房里挤满了赵老师的学生,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

赵老师看着他们,眼里噙着泪水。他没想到,自己这一辈子,竟然有这么多人惦记着。

第二天,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了医院——县长。这位县长是赵老师二十年前的学生,当年家里条件不好,是赵老师自掏腰包给他交的学费,还送他去省城参加奥数比赛,获得了保送资格。

“赵老师,我来看您了。”县长站在病床前,眼眶红红的。

赵老师努力坐起来:“小刘啊,你现在可是大忙人,还来看我这个老头子。”

县长摆摆手:“赵老师,要不是您当年帮我,我哪有今天。”

他从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卡:“这是我和几个同学凑的一点心意,您拿去做手术,剩下的当养老金。”

赵老师推辞不过,最终收下了这笔钱。手术很成功,赵老师的身体逐渐恢复。出院那天,他惊讶地发现,医院门口站满了人,全都是他的学生。

“赵老师,我们给您准备了一个惊喜。”王小梅神秘地说。

他们把赵老师带到了学校附近的一栋新楼前。这是县城最好的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赵老师,这套房子是我们大家一起买的,送给您养老用的。”县长代表所有学生说。

赵老师站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想起了自己卖掉的那套老房子,想起了和老伴一起生活的日子,想起了这些年来帮助过的学生们。

“谢谢你们,但我不能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赵老师摇摇头。

“赵老师,这不是礼物,这是我们的心意。您帮助了我们这么多人,现在该我们回报您了。”王小梅说。

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最终,赵老师被说服了。他搬进了新家,这是一个两居室的房子,比他原来的房子还要大一些。

学生们还在家里放了一张大照片墙,上面贴满了赵老师这些年来帮助过的学生的照片,每个人都写了一段话,感谢赵老师的帮助。

赵老师看着这些照片,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拿出日记本里的那张老照片,放在床头柜上。

“老伴,你看,我们有这么多孩子,你说值不值?”

照片上的老伴依然笑着,仿佛在说:“值得,这一切都值得。”

二十年过去了,赵老师的故事在县城里传为佳话。他的春蕾助学基金也从最初的十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五百多万元,每年资助上百名学生。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六旬老教师卖房捐款的决定。

赵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他每天早上还会去学校旁边的公园散步,和以前的学生聊天。有时候,他会坐在新家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学校,想起那些年教书育人的日子。

门铃响了,是王小梅来看他。她现在已经是县医院的副院长了。

“赵老师,吃早饭了吗?”王小梅提着一袋水果和牛奶。

“吃了吃了,就是粥和馒头。”赵老师笑着说。

王小梅看了看餐桌,上面放着一个破旧的搪瓷碗,碗里还有半碗冷掉的白粥。碗边沿有一个小缺口,用红漆补过。

“赵老师,您怎么还用这个碗啊?都破了。”

“习惯了,这是我和你们赵老师一起用的。”赵老师轻轻抚摸着碗边的缺口,“就像我这人一样,缺点不少,但还能用。”

王小梅笑了:“赵老师,您在我们心中是最完美的。对了,我今天来是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县里决定把实验中学改名为’赵老师实验中学’,表彰您一生的贡献。”

赵老师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不必了,我这辈子就是个普通老师,做了点应该做的事情。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教育办好,把学生教好。”

“赵老师,这是县里的决定,而且是全县人民的心愿。您知道吗,您捐款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很多地方都来学习我们县的教育模式和助学基金运作方式。”

赵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眼睛湿润了:“那就随他们去吧。”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阳光。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洒在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做早操。远处,几只麻雀在电线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着。

“小梅啊,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卖房子捐款吗?”赵老师突然问。

王小梅摇摇头。

“因为我觉得,人这辈子能帮助别人的机会不多,能帮就帮一把。我和你们赵老师没有孩子,但我们有你们这些学生。看着你们一个个有出息,比什么都强。”

王小梅握住赵老师的手:“赵老师,您放心,我们会把您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

赵老师点点头,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有白活,那十万块钱,就是他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长成了一片森林。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些受助的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带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六旬老教师的决定——卖房为学生捐十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赵老师最喜欢的这句话,如今已经刻在了学校的大门上。每当新生入学,老师们都会讲述赵老师的故事,告诉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爱心传递希望。

而赵老师,依然每天坐在新家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学校,嘴角挂着笑容。

偶尔,他会看着照片墙上那些学生的笑脸,想起当年那个决定。

“值得,这一切都值得。”他轻声说,仿佛在和照片中的老伴对话。

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一个满足而幸福的老人的轮廓。

来源:一颗柠檬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