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些年她父母靠卖菜谋生,每天凌晨三四时悄悄出门,母亲韦岗美不放心三个熟睡的年幼孩子,总是将房门反锁,父亲黄兆垒才去推那辆28大杠自行车。出租房仅30平方米,铺着两铺床,中间摆着餐桌,在床头前做饭,人就坐在床沿边吃饭。
“螺蛳粉家庭”的十年变迁
致敬螺蛳粉30万从业人员
致敬柳州螺蛳粉的十年!
“00后”姑娘黄柳青的父母在螺蛳粉厂干了整整十年,随后姑姑、叔叔、哥哥都进了厂,去年她刚毕业也进了厂,一家六口同在一个厂。
这个小家庭随着螺蛳粉波澜壮阔的十年发展发生着变化。柳州有30万螺蛳粉从业人员,“大产业”承载着多少小家庭的生活希望……
01
父母的不容易,都被她看见
多年以后,黄柳青曾站在菜园屯的马路菜摊边,想起她的父母曾经也在这里抢摊蹲守的那些遥远的凌晨时分。
早些年她父母靠卖菜谋生,每天凌晨三四时悄悄出门,母亲韦岗美不放心三个熟睡的年幼孩子,总是将房门反锁,父亲黄兆垒才去推那辆28大杠自行车。出租房仅30平方米,铺着两铺床,中间摆着餐桌,在床头前做饭,人就坐在床沿边吃饭。
2017年是黄柳青一家的翻身年。此时父母以“双职工”身份在螺霸王工厂工作多年,小有积蓄后,便按揭了一套103平方米的二手房,一家人总算在柳州落了脚。
有了房子,父亲内心似乎仍有一个“小洞”。那天,父亲凌晨三时起床,开着车载着妻女,来到菜园屯的马路菜摊。熟悉的凌晨街口,路灯昏黄,人影绰绰,一些菜贩开始抢占马路摊点,蹲守到天亮,等待早市买菜的市民。
重回菜摊,黄柳青看着父母从未如此亲密地牵着手,走了一转,怅然回到车上说:“可以离开了。”此时,黄柳青明白,父亲终上补了那个小洞——从内心上告别了菜摊,像是完成一件意义超凡的任务。
这是一家人从进城打工、生儿育女直至长大成人、安居乐业的平凡事。
02
漂在柳州,她越长大,越心疼父亲
1977年出生的父亲黄兆垒和1980年出生的母亲韦岗美,都是来宾小平阳人。2000年,黄兆垒带着已有身孕的妻子来柳州打工,用50元租下菜园屯一间30平方米的平房,2001年之后三个孩子相继出生,2003年出生的二女儿正是黄柳青。
父亲黄兆垒骑着10元钱买来的28寸自行车,跟着别人做水电装修。母亲先后卖菜、做裁缝、卖快餐。
母亲卖菜时,总在凌晨三四时和父亲一起出门,他们赶到路边抢摊口,麻袋往地上一铺,一人蹲守,一人去农贸市场批发青菜。父母守着菜摊,心却时刻担心着反锁在家里的孩子,提心吊胆,直到上午11时收摊回家才放心。经营菜摊的经历,变成父亲一个心结,梗在那里,多年未能化开。
凌晨抢摊熬夜太累了,母亲便到制衣厂接工做。她从制衣厂领来布料,扛回家缝制,计件算钱。三个小孩一哭闹,又是屎又是尿,她放下手中的活,等到晚上哄得孩子入睡了,才开始熬夜赶工。
为了多腾出一个劳动力,父母都能出去找钱,爷爷从老家过来帮带三个小孩,那间3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住不下了全家六口人了。2006年,他们一家搬到永前路月租500元的两房一厅,生活成本陡增。
黄柳青说,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她还没起床,父亲已经出门了,晚上她们睡了,父亲还没回来。父女之间见面很少,她甚至感到父亲有点陌生,不亲。
黄柳青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母在谷埠街开了一家快餐店。一放学,三个孩子就赶到店里,帮父母送快餐。
然而,父亲似乎不是当老板的命,后来快餐店倒闭了,他先后进行了七八次创业,都以失败收场。黄柳青说,尽管如此,父母却很开明,家里极少有怨气和怒火,母亲在节假日会带着他们出去吃饭、买衣服,孩子们该得到的一样没有少,孩子的需求大都能被父母看见。
母亲很心疼年迈的爷爷,她感激老爷子帮带大三个孩子。孩子长大了,她劝爷爷没事多去鱼峰歌圩,听歌散心,家里事不必焦虑,一切都慢慢会好起来的。
长大了,黄柳青接触社会,开始理解父亲的不容易,起早贪黑扛下一家重担。她越长大,父亲越老,她越是心疼。黄柳青遗传了父母的优点,母亲性格温和包容,父亲做事坚忍柔韧,她身上也有一种沉稳柔韧的生命力,一种真实的烟火气。
03
螺蛳粉家庭的背后
有30万人都在吃着螺蛳粉行业的饭
2013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开始萌动,这一年父亲黄兆垒认识了姚汉霖。他当时根本想不到,此后十多年,这一家人和姚汉霖以及螺蛳粉产业深度链接,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彼时的姚汉霖,与黄兆垒家境相仿,年纪相仿,在创业路上屡败屡战。当时黄兆垒还在开快餐店,姚汉霖在柳北江景美食城开洪赖鸡爪厂,两人颇有共同话题,见面互称兄弟。因需要装修工厂和维修设备,黄兆垒进鸡爪厂工作。
姚汉霖第一次涉足食品创业,鸡爪厂员工有20多人,在柳州多个地段开有熟食门店。黄兆垒做机修,也送货,像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赶。
2014年,姚汉霖的鸡爪厂失败关门,因为有食品创业的经验和团队、以及熟食设备,姚汉霖缓过气来,稍作整顿,又拼凑58万元试水处于萌动时期的袋装螺蛳粉,名叫御品香。这一转身,连姚汉霖都没有想到,鸡爪厂的失败却奠定了他日后走向螺蛳粉的成功。
黄兆垒跟在姚汉霖身后,开始装修螺蛳粉厂房、安装食品机械、改造生产设备,带着两个徒弟扛下了全厂机修。
黄柳青说,那时她家的快餐店倒闭了,母亲韦岗美也跟着父亲进入御品香,成为第一个“双职工”家庭。因为有食品加工经验,母亲被安排在配料房熬汤。
2015年,螺蛳粉开始爆单,姚汉霖进驻河西工业园,租下7000平方米的厂房打造螺霸王品牌。2017年,螺霸王以800万元引进全自动化米粉生产线,但日产仅达3吨,成品率仅有78%,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黄兆垒参与这台自动化米粉设备的改造升级,一年后这条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完成投产,实现日产12吨、成品率超90%的突破。
黄柳青一家跟着姚汉霖来到了河西工业园,那是一片满怀梦想的地方,螺蛳粉行业的看好,让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感到了生活向上的希望。在黄柳青的印象中,从瑞龙路翻过一个半坡,便看见整片工业园,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空气中弥漫着的酸笋味,熟悉又亲切。
那些年,黄柳青一家回来宾过年,总会带上十多箱螺霸王螺蛳粉送给亲友邻居,回城时又为亲友介绍工作。不久,姑姑黄永芳进了厂,安排在配料房,后来叔叔黄兆迁也进了厂,全家有4口人在螺霸王上班,生活安稳了许多。租了十几年房子的父母,也着手攒钱买房。
2017年,黄柳青一家看中了在鱼峰山附近的一套总价60多万 、103平方米的二手房,很方便爷爷到鱼峰歌圩去听歌。交首付款时还差一点,螺霸王借了6万元助力,一家人才搬了进去。
乔迁时,黄兆垒在新家办了一桌家宴,姚汉霖是唯一邀请的客人。两人一杯接一杯地喝,姚汉霖喝得似乎比黄兆垒还要开心。
悲欢都在酒里,这是平凡人家对命运打的一个翻身仗。爷爷对姚汉霖说:螺霸王好,我们全家人都吃螺霸王的饭。姚汉霖对他竖了大拇指:“老爷子,是螺蛳粉好,柳州约有30万从业人员都在吃着螺蛳粉行业的饭。”
04
螺蛳粉“一代”:
从野蛮生长蜕变成核心管理层
2020年至2023年,柳州螺蛳粉逆天翻红。2021年,螺霸王计划投资4.5亿元在洛维工业园购置50多亩地块兴建80000平方米的新工厂,上马日产150万包生产线。
此时,黄兆垒已经是螺霸王工程部经理,管着14人的技工团队,负责新厂设备的安装调试、改造维修工作,然而当他面对全新升级的设备系统和一群傲气的手下技工,靠以往的知识储备明显不够用了,这一次显得捉襟见肘。
黄兆垒长年在一线做苦活,吃常人不能吃的苦,熬常人不能熬的夜。新厂污水处理站的设备有点故障,他直接掀开井盖、跳下污水井,泡在里面折腾到半夜两三时,让那些见惯大场面的手下技工都连连退后三步表示佩服。
技工大多比较自负,想要服人,就必须在技术上打服他们,还要在管理上威服他们。黄兆垒头一回当领导,每每情急之下,当年的野马性子便显露了出来。他不会合理安排组织施工,而是一个人拎着扳手到处救火,手下的技工像看猴子一样看着他上蹿下跳。
厂长陈波看了都为他着急,禁不住骂他 “难改野马本性”,然后教他学会如何带人管人。
黄兆垒意识到自己落伍了,当时他连电脑都不会用,便从一根手指单击键盘学习拼音打字,硬是把电脑啃了下来。一段时间后,他居然搞起了CAD绘图,整个工厂的测绘图纸、各种机械设备装配图、管道水电安防布置图全部录入电脑,一目了然。
在公司开会讲话时,黄兆垒一开始全身发抖,讲话结巴,面红耳赤。后来他开始用PPT演讲,操着他那浓厚的来宾口音,全公司员工都看见他那日渐提升的气质。
每天操心着4000台各种机器的正常运转,黄兆垒总不能时刻像消防队员一样守在办公室,等着救火。他开始想着改变工作方式,组织技工们以预防和养护作为日常主要工作,而不是以抢修显示功夫。如此一来故障大大降低,效离大大提升。
他在办公室墙上挂着自己写的标语:“预防保养按时做,生产顺畅不会错。”还制定了每件机器从显化、评估、进厂、安装、调试、保养、维护、改造、报废等一条标准化流程,野马慢慢蜕变成一个成熟的管理层。去年,黄兆垒带着队伍,成功组织了米粉机械打包、称重、清洗等49项创新改造项目。
现在他走路带风,略显威严的笑容把工程部那些“怪才”管得服服帖帖,为企业沉淀一支业务精湛的技术班底。
去年他还买了一辆上海荣威,载着一家人上下班。黄兆垒的一切变化,被日渐长大的女儿黄柳青看在眼里。何以为父?以前小时候,黄柳青并不了解父亲,觉得他很陌生。后来才慢慢发现,自己才是世界上那个最幸福的孩子,父亲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平凡而又伟大。
螺蛳粉不仅让黄柳青一家人结束漂泊,安居乐业,还让父亲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质变,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黄柳青,以前是心疼父亲,接着是佩服父亲,现在,她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她以前认为,螺蛳粉的爆火是靠热炒那种“无厘头的梗”而火爆网络的,直到后来,她从父亲身上看出一二。螺蛳粉能发展起来冲出柳州是有原因的,可以说,是30万像父母亲那样的人硬拼出来的。
05
"一代双职工"觉得螺蛳粉有奔头
有意识培养“知识二代”进厂
董事长姚汉霖说,螺蛳粉越火,出品把控就要越严格,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必须要储备高精尖的食品工业人才,要年轻化、专业化,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野马式”的初级水平。
由于柳州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螺蛳粉发展初期,食品工业人才严重缺乏,不能匹配螺蛳粉的高速发展,就如何进行“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发展,人才储备是关键。
那天晚上,黄兆垒回家把孩子召集在一起,郑重介绍了当天开会的情况。他说,早年他没有读多少书,现在吃了没有文化的亏,遇到大好机会时只能干着急,他有意识建议孩子们攻读食品药品或质检专业,将来也能进螺蛳粉产业发展。
黄柳青说,那次父亲谈话时的郑重表情,令她深有感触。连爷爷也表达了 “螺蛳粉行业将要起飞了”的兴奋,鼓励黄柳青毕业后争取进螺蛳粉产业发展的愿望。
不久,哥哥黄金伟一毕业便跟着父亲进了螺霸王工厂。2022年黄柳青考入桂林师范高等院校,所攻专业与食品、车间生产、品控有关联。
然而,当黄柳青还在校读书时,2024年爷爷却因病去世。爷爷的离世,最难过的是母亲韦岗美。韦岗美说,爷爷很舍不得他带大的孩子,他很想看到黄柳青有出息的那一天。
同年黄柳青进入实习期,她报名到螺霸王实习。实习结束后直接受聘于品控部,这个2003年出生的女孩子,成为全厂500多名员工中最年轻的厂妹。
厂长陈波评价黄柳青,黄兆垒这辈子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他培养了这么懂事的几个孩子,黄柳青身上有着父母的优点,性格柔韧温和,很阳光,扛得累,孝顺父母,真是那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小孩”。
06
“00后”螺蛳粉二代,
正在接捧柳州食品工业
年轻人进厂在流水线上打螺丝,似乎意味着工作枯燥乏味,但黄柳青不一样,她入职才三个月,在品控部门当巡检员,她很喜欢在工厂里工作。
厂长陈波介绍,像黄柳青这种“00后”一代的年轻人,此时进螺蛳粉厂可说是遇上了螺蛳粉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行业和企业都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与她父辈那一代野蛮生长的方式截然不同了。因为上一代人已经把产业平台和企业平台搭建好了,下一代只管在台上尽情发挥,唱好大戏,这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和专业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年前公司品控部只有三个人,主要用于现场监控。而现在品控部已经发展到13人的专业团队,工作含有四个模块:一、原料验收,二、过程监督,三、产品检测(实验室),四、体系与法规。这个团队由平均年龄约28.8岁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清一色都是食品工程或产品检测的相关专业,是全厂最年轻、最专业、最具成长性和可塑性的队伍,螺蛳粉的未来是属于她们的时代。
至这一年,螺霸王共研发了螺蛳粉、鸭脚煲、冲泡螺蛳粉、自热火锅、螺蛳面、螺蛳米线6大系列30类产品,进驻全国7万余家商超门店及便利店,实现地级城市100%全覆盖。进驻国际市场的亚马逊、亚米网、欧亚商城等16个主流跨境电商平台,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占据行业总量的70%以上。
上一代搭台,下一代唱戏,工作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父亲黄兆垒从农村而来,把孩子带到柳州,安居乐业,让孩子们站在上一代人搭好的台上,唱好下一代人的戏。没有大富大贵,一代进步一点点,这也许才是平凡人家“史诗级”的翻身。
所以母亲韦岗美说,这一路走过来虽然很累,但现在看到一个个孩子长大成人,有出息,内心感到非常幸福,当年的付出很值得。
现在一家五口人在同一家螺蛳粉企业上班,都是骨干。工厂旁边设有宿舍,一家人经常加班,住在宿舍,这里亦然成了黄兆垒的另一个家。工作越忙,他感到越踏实,只有企业订单多了,他们一家的生活才会更好。
每当黄兆垒走过车间时,那些轰鸣不息的机器声,似乎都能与他内心产生共鸣。
来源:xin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