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背负秧盘稳稳前行,身后“吐”出整齐划一的嫩绿秧苗。遇到田里的障碍物,它还会灵敏地绕过。
川观新闻记者 底伊乐
4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背负秧盘稳稳前行,身后“吐”出整齐划一的嫩绿秧苗。遇到田里的障碍物,它还会灵敏地绕过。
村里的几位“老把式”聚在田埂边围观。“厉害,机器自己就能插秧。”种粮大户刘玉军感慨,“1小时插5亩秧,比我们快多了。”
今年在眉山,“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了具象化表达。机械化耕作、智慧化插秧、无人机喷洒……种种新装备和新技术,让这个春耕季节含“科”量十足。
田里只见机器不见人
机械臂一探一收,一个个育秧盘便整齐自动码放完成。日前,在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育秧中心,自动化高速育秧流水线有序作业,整套系统运转行云流水。从泡种、吹干、拌种,到覆土、播种、叠盘,再到育秧盘转移,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循环式智能育秧机上的秧苗。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引进全自动育秧设备后,每小时可完成80亩的育秧工作,每天育秧640亩,较传统育秧模式可节约成本35万元。”丹棱县丹穗种养循环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靖算了一笔账。
在不远处的秧田里,智能化传输带将一个个秧盘运送至田间,几名农户快速接手摆放秧盘,效率提高不少。“这些秧苗再生长一个月,便能移栽到大田。”罗靖说,按这个进度,近期就能完成近5000亩的育秧工作,预计在5月20日前完成插秧。
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育秧中心,秧盘智能传输带正在工作。丹棱县委宣传部供图
相似的场景还出现在东坡区首家“数智化”育秧工厂内。这个刚刚建成投用的育秧工厂,凭借流水线作业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工作人员介绍,这套育秧流水线1天能生产1000亩稻田所需的育秧盘,“既能提高效能,还可节约用种量。”
无人机也竞相“上岗”助力。日前,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万亩粮油核心示范区,技术人员李棚熟练地扳动操作杆,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麦田上空来回穿梭,让雾状混配液均匀地喷洒在小麦的叶面上。
在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进行喷药除虫作业。潘帅/摄
“以前人工打药需要半个月以上的时间,现在有了无人机,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李棚介绍,通过现代化设备的配套,基地已经能做到全产业链80%以上机械化作业,“可以说我们的田里只见机器不见人。”
10颗卫星为作物“画像”
“提示:您种植的小麦出现长势预警,请及时查看。”近日,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龙马镇万古村农户刘建军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由“新眉农服”发来的信息,他感慨地说:“以前一到生长期就要守在田里,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查看农情。”
技术人员正在通过卫星遥感系统分析农作物长势,精准制定田间管理方案。翁光建/摄
“新眉农服”是以“天府星座”卫星影像数据为支撑的微信小程序,可帮助农户更加智能地进行土地监测,了解水稻的生长情况,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等情况都能精准“拿捏”。
这些数据来自离地面500多公里的太空。“那里有10颗卫星每月扫描这些农田,通过高频次遥感影像分析水稻、小麦等作物生长周期,结合AI算法,为作物长势进行‘数字画像’。”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振宇介绍,卫星的分辨率是0.5米,可识别到非常细致的田块,一旦发现长势不好情况,便会将信息推送至农户手机上。
从大型拖拉机到无人驾驶插秧机、从传统晾晒到机械臂自动码放、从人工喷洒到无人机植保,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业园区,现代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春耕作业效率,更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和科学。
“今年,全市大春粮食计划播栽273万亩,其中水稻144.6万亩、玉米76.4万亩、大豆32.2万亩、薯类19.8万亩。”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突出科技关键支撑,一体推进保地稳粮各项工作,努力让“天府粮仓”装上更多眉山粮。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