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有关情况。此前,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行动方案》。
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有关情况。此前,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行动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在发布会上表示,《行动方案》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以这两方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行动方案》着眼于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举措,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这个《行动方案》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行动方案》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家都知道,近年来,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了阻碍。为更好应对市场竞争和外部挑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提速,对跨境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需求,企业对外投资从单一贸易向产业链布局延伸,企业全球化布局从单一市场转向了多区域协同,要求金融服务网络要同步跟进,针对不同市场特征和不同金融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我们的《行动方案》就是立足这一点,推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系列举措,有利于提升跨境资金的流动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顺畅运行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推动金融高质量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金融发展的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行动方案》推出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的系列举措,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支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和稳定运行。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在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中发挥了龙头作用。《行动方案》推出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形成赋能企业“走出去”的强大支撑体系,有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金融强国建设。
五大方面措施优化跨境金融服务
“近年来,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了阻碍。为更好应对市场竞争和外部挑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提速,对跨境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需求,企业对外投资从单一贸易向产业链布局延伸,企业全球化布局从单一市场转向了多区域协同,要求金融服务网络要同步跟进,针对不同市场特征和不同金融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陆磊提到,《行动方案》就是立足这一点,推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系列举措,有利于提升跨境资金的流动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顺畅运行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便利企业全球资金管理,包括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和展业流程、完善企业集团全球资金管理体系、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及其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
二是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提高全球经营背景下的外汇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包括开发多样化的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促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三是强化融资服务,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包括集聚跨境银团贷款中心和业务,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开展贸易再融资业务,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运用区块链技术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便利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资金跨境融通。
四是加强保险保障,提升全球经营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水平。包括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
五是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全球配置能力,包括增强重要金融平台配置全球资源功能、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便利化程度、完善各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谈及《行动方案》的出台对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陆磊表示,当前,国际化程度有效提升仍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次《行动方案》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与制度安排,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直接赋能“走出去”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金融+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优化跨境资金管理,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企业跨境资金调配效率,降低企业国际化运营成本,大力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供应链金融与跨境服务的深度融合,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数字金融工具,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有效支持其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通过汇率避险与合规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为跨国经营筑牢安全屏障,护航企业全球化布局。金融改革和制度型开放,首先着眼的是服务企业,让企业的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服务的满意度、满足度得以提升。
二是有利于增强资源全球配置功能。通过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等举措,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对接全球规则。推进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强化金融对“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能力,高效配置“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资、绿色能源项目等长周期资金需求,使上海成为全球资本对接的重要节点。提升资产全球管理便利化程度,支持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企业在符合规定前提下合理提升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度和收付效率、加强“本币优先”理念宣导和跨境人民币政策宣传、促进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用,并依托上海构建促进人民币全球循环使用的贸易投资服务体系等多项举措,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四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和支付清算、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服务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政策的推动下,中资金融机构可以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速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运营,推动金融机构合规能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提升自身的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与风控能力,系统性提升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同时,我们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对在岸金融服务也会形成正向的外溢效应。
五是有利于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在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高度注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来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加强法治供给,营造良好环境,为更大程度的开放探索一条新路。
陆磊表示,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中国人民银行将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清华金融评论》建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既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又是对其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给予了更高的殷切期望。
2024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时隔15年迎来全面修订,并于10月1日起施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清晰的目标指引。为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深化多中心联动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1月刊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专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成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本期目录
卷首语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深化多中心联动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封面专题
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
建设金融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标志,金融强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予以支撑。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既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又是对其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给予了更高的殷切期望。
2024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时隔15年迎来全面修订,并于10月1日起施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清晰的目标指引。为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目标,我国应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深化多中心联动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清华金融评论》继2024年10月刊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篇”专题后,2024年11月刊继续推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篇”专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成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1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胡晓炼: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金融高水平开放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相互促进作用,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为动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上海科创、金融“双中心”联动发展亟须构建“无形之桥”
上海建设科创、金融“双中心”,对于提升上海当前乃至未来的城市功能,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金鹏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4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贱阳:积极发挥中央对手清算作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清算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主动融入全球金融治理,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5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赵桂德:立足自贸区提升战略,赋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自贸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国有大行作为领军角色和中坚力量,需要积极服务并融入自贸区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6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监事长、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总裁(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贾飙:以强大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筑实金融强国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建设金融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举措。7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都富:发挥保险业功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保险业通过资金运用和创新服务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长期动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丰富核心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整体能级提供坚实的支撑。8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杨小海: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挑战
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早期应该不求大、不求全,而要紧紧围绕当前市场需求来改革创新。9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铧兮:法治、创新与开放,引领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本文梳理总结了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实事求是地探讨了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顶尖金融中心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主要的改进领域与方向。来源 | 中国人民银行、《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1月刊
编辑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