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隐藏在肋骨后面,大部分被肋弓所覆盖。这是 由于肝脏质地脆弱,需要肋骨的保护以避免外力损伤哦!
深夜加班时💻是它在默默代谢咖啡因
烧烤火锅后🍲是它在悄悄分解油脂
连你情绪低落时😔也是它在处理“emo激素”
……
它没有痛觉神经,却承受着你所有的疲惫
它身负500多项使命,却从不按下暂停键
它是身体里的“最强打工人”
是你忠实的“生命守护者”
——肝 脏
为什么它受伤了也不喊疼
哪些习惯正在悄悄伤害它
这位 任劳任怨的“全能卫士”
本期科普嘉宾
刘辉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兼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
肝脏在人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着哪些功能?
肝脏位于 人体右上腹部,隐藏在肋骨后面,大部分被肋弓所覆盖。这是 由于肝脏质地脆弱,需要肋骨的保护以避免外力损伤哦!
作为人体内脏中最大的器官,肝脏就像我们身体的"超级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它24小时无休,负责生产、加工、存储、应急和安保等,堪称打工届的“007”!
👉 生产车间:肝细胞日夜不停地 合成胆汁,其中的胆汁酸像“高效乳化剂”,帮助肠道分解脂肪,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加工车间:肝脏可以分解酒精、药物、代谢废物,通过酶将其转化为无害或可排泄的形式。同时肝脏还可以把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加工成身体能用的“产品”,多余的存进仓库(肝糖原、脂肪),有需要时再调出来用。
👉 仓储空间:肝脏是人体的核心“仓储空间”,它能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需要时释放以稳定血糖;储备维生素(A、D、B12等)和矿物质(如铁),按需供给全身;同时还可以临时储存毒素,最终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
👉 应急中心:肝脏的凝血功能就像身体工厂里的“应急中心”,专门合成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以及各种凝血因子。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伤口时,这些凝血因子就会火速集结,形成一张严密的"止血网",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 安保中心:肝脏驻扎着库普弗细胞(巨噬细胞),像24小时巡逻的“特种兵”,吞噬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异物,守护内部环境安全。
但是 再强大的肝,也有顶不住的时候,一旦它长期超负荷工作,就会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发言发炎!
二
肝炎的种类及症状表现都有哪些?
肝炎指由多种致病因素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损害肝功能,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通常分为 病毒性肝炎(“肝炎五兄弟”——甲乙丙丁戊)和 非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01
甲肝/戊肝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甲肝是 “吃货老大哥”,通过 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比如生吃被污染的贝类、水果,或接触感染者粪便后不洗手吃饭。随着病毒研究与医学的进步,甲肝通常不会导致慢性肝病,也极少致命。
类似甲肝,戊肝病毒主要通过 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使用洁净度不明的水和冰,能够有效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划重点:喝开水、吃熟食是关键。
02
乙肝/丙肝/丁肝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乙肝是“肝炎五兄弟”里最广为人知的成员,感染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预防乙肝,疫苗是最有力的武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至关重要,这被称为“生命第一针”。成年人若未接种或抗体不足,也建议补种。
丙肝可以说是 “无声杀手”,早期没症状,悄悄变成慢性肝炎,多年后才发现肝损伤。虽然无疫苗,但现在药物可以治愈。早筛查、早治疗是关键!
丁肝又称乙肝的“小跟班”,必须依附乙肝病毒才能复制、生存,所以它 一般无法单独造成感染,只有乙肝感染者才可能合并感染丁肝。
划重点:乙肝、丙肝、丁肝在日常的正常社交中(如共餐、握手、拥抱、咳嗽、打喷嚏等),传播可能性极低!
非病毒性肝炎
01
药物性肝炎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部分药物都要通过肝脏来代谢,长期服药、胡乱搭配用药、一次性过量服药,都有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从而影响肝功能。
02
脂肪性肝炎
当人体长期摄入过量热量,超出肝脏的正常代谢能力时,多余的脂肪就会在肝细胞内异常堆积,形成脂肪肝。若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03
酒精性肝炎
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进而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早期的酒精性肝炎是可逆的,预防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酒量(男性≤28克/天,女性≤14克/天酒精),可不要贪杯哦!
04
自身免疫性肝炎
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炎症性肝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肝炎的症状表现
尽管肝炎的症状常不典型,但是存在一些信号提示肝炎的可能性大。
包括消化系统异常,出现持续的 食欲减退,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全身性疲劳与持续低热,这些常与病毒性肝炎相关;
皮肤粘膜黄疸,瘙痒,尿黄,是胆红素升高的主要症状;
淤斑、出血倾向,如轻微碰触后皮肤淤青,刷牙牙龈出血不止,这些是凝血功能异常的主要症状。
皮肤出现“蜘蛛痣“,胸背部红色痣,按压褪色; “肝掌”,手掌大小鱼际肌片状充血,是激素代谢异常的症状。上述症状均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对于急性肝炎,可出现重度黄疸、意识障碍、呕血黑便等症状,一旦出现需紧急就医。
三
为什么说肝脏是“沉默的器官”?
肝脏是人体 唯一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器官,却也是最“沉默”的。它 没有痛觉神经分布,即使受损也不会立即发出疼痛警报,这种“能忍”的特性让它成为默默守护健康的无名英雄。
肝脏的 再生能力非常惊人,一旦肝脏的某些部位 遭遇病毒攻击、药物损伤或毒素侵袭时,肝脏会立即启动“修复模式”,健康肝细胞会通过自我复制快速替换受损部分,尽量减少对整体功能的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是这种“不喊痛”的特性带来了隐患,早期病变因为不适感不明显,难以被患者察觉。
四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科学有效的护肝方法?
01
健康饮食🥬
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蔬菜瓜果。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霉变食物和过量饮酒,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02
作息规律😴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夜间进食和作息不规律,保障肝脏夜间休息与自我修复。
03
适度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2-3次力量训练,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04
情绪管理😄
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园艺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保持良好情绪,促进肝气顺畅。
常见Q&A
1、市面上流行的“护肝片”真的能保护肝脏吗?
护肝片的效用主要取决于其使用背景和肝脏健康状况。目前市面上的肝脏药物主要是细胞膜保护药或细胞修复药,其作用机制和效果并不十分明确。 由于肝脏本身具有代谢和解毒功能,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盲目、过量服药会给肝脏增添额外的负担。因此,对于健康的人来说, 不建议依赖药物来预防性地保护肝脏,而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来维护肝脏健康。
对于有肝炎疾病的患者来说,护肝片也主要为辅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2、体检查出来 脂肪肝需要治疗吗?
脂肪肝是否需要治疗是根据严重程度来判断的,但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放任不管,则可能转换为不可逆转的肝炎、肝硬化等。
1)轻度脂肪肝:早期病变,肝细胞仅脂肪沉积,无明显炎症或纤维化。通过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可自行康复。
2)中度脂肪肝:需干预,如减重、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
3)重度脂肪肝:及时到医院针对病因进行系统性诊治。
3、 体检报告中,肝功能哪些指标出现异常需要立刻就医?
肝功能检查中,胆红素、转氨酶和白蛋白是关键指标。
1)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脏的胆汁代谢功能障碍。如果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必须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预示着肝脏已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伤。
2)转氨酶升高: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因素较多,其中肝细胞损伤与转氨酶升高关系密切,转氨酶的一过性升高可以在去除病因和适当治疗后恢复。但转氨酶持续升高>2-3倍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排查。
3)白蛋白下降: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通常表示肝脏实质性损伤。若胆红素升高且白蛋白下降,需立刻就医。
冷知识:肝功能正常≠没有肝炎!
常规的体检项目主要关注常见慢性病和脏器功能,不包括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检测。很多人在体检时抽血检查都正常,以为自己就没有肝炎,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检查哦!
4、肝炎有遗传性吗?是否需要定期检查?
绝大多数肝炎(如病毒性、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都是通过传染途径或不良生活习惯获得的,并 不具有遗传性;但少数特殊类型的代谢性肝病(如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需要通过专业检测才能确诊。因此,普通人群不必过分担心肝炎的遗传问题,但若家族中有不明原因肝病患者,建议到专科医院进行针对性筛查。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肝脏损伤,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建议健康人群每1-2年做一次基础肝功能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肝脏全面评估。
不会说不代表它不累
不会痛不代表它无恙
别等到肝功能亮红灯时才后悔莫及
从今天起
少一杯酒🥃 多一份关爱
少一次熬夜⏰ 多一次体检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