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老知青,孙玉英老师老师的这一生真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还在读初中,她就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因为家庭问题她迟迟不能招工进城,最后嫁给了当地农民。令人想不到的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料,结婚不久孙玉英却考上了大学,她面临的将是痛苦的选择。
作为一名老知青,孙玉英老师老师的这一生真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还在读初中,她就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因为家庭问题她迟迟不能招工进城,最后嫁给了当地农民。令人想不到的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料,结婚不久孙玉英却考上了大学,她面临的将是痛苦的选择。
有关孙玉英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述。
1968年12月份,初中毕业的孙玉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去当兵团战士,到广阔天地去锤炼革命意志。可因为她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没能通过政审。不能去兵团就只能农村插队落户,孙玉英只好报名到河北省邢台地区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邢台车站(图片来源网络)
至今孙玉英还记得,她是1969年春天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天津的,下了火车坐汽车,历时两天一夜来到了河北省邢台地区一个叫罗家沟的小山村,孙玉英他们十一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罗家沟大队第六生产小队,罗队长安排他们临时住在了队部的两间东厢房里,罗队长的媳妇临时帮知青们做饭。做饭的灶台是临时垒砌的,知青们睡觉的地铺也是用秫秸和麦秸临时搭建的。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到大队部开了一场批斗四类分子的社员群众大会,罗队长带领知青们熟悉了一下村里的情况和周边环境,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也要开始了。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的前一天,罗队长带领知青到公社供销社买了生产劳动工具,第二天天津来的知青就跟着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了。
罗家沟的耕地以山坡地为主,平坦的耕地不到三分之一。平坦的耕地基本都播种了越冬小麦,山坡地主要是播种高粱、谷子,还要栽种一部分红薯(地瓜)。春播之前要把土地翻起来平整好了才能播种,翻地(耕地)前要先把土杂肥运到地里,运送土杂肥可是不轻松的农活。
往地里挑了三天土杂肥,孙玉英就累病了,发烧咳嗽浑身一点劲都没有,脸色也不好看。罗队长看孙玉英病了,就让她留在队部休息,让他媳妇给孙玉英擀面做好吃的,还叫来赤脚医生(村医)给孙玉英打针吃药。
熬过了春耕春播,收完了麦子,队里的农活才算告一段落。趁着农活不忙的那段时间,队里给知青盖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点,十一名天津知青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天晚饭后,孙玉英都会在油灯下看书学习,自己没能读高中,她要自学高中课程。
那年秋后,公社革委会组建文艺宣传队,孙玉英被抽调到公社文艺宣传队排演文艺节目。可刚到公社没两天,她就被退了回来,原因是孙玉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她的祖父是资本家,解放前夕她大伯又跟随老蒋去了台湾,公社干部说她家的问题很严重,不适合排演革命样板戏。
从公社回到知青点,孙玉英的情绪低落了好久,当初就是因为这些问题不能去兵团,来农村插队落户又是因为家庭问题被公社文艺宣传队拒之门外,孙玉英真想不明白,祖父是她爸爸的爸爸,大伯父她都没见过面,为什么自己要跟着受连累?
记得是腊月初八那天,天气特别冷,早饭后孙玉英挑着水桶去村口的水井挑水,下井台的时候不小心滑倒了,两桶水都洒在了地上,她的棉鞋和棉衣也弄湿了。就在这时,一位男社员来挑水,看到这一幕,他就对孙玉英说:“你快点回知青点吧,我帮你把水挑回去。”
看看身上满是泥土,孙玉英觉得挺尴尬,她也没好意思跟那个社员打招呼,起身就跑回了知青点。那个年轻社员把自己的水桶放在井台上,先把孙玉英的两只水桶打满水,帮她挑回了知青点。
就是从那天起,那个年轻社员经常帮知青们挑水,有时也帮知青们劈柴,知青们对他的印象挺好的。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队里的副队长李海生。
要说李海生吧,也是个苦命人,1958年大炼钢铁那年,他父亲从高炉上摔了下来不幸身亡,那年李海生才十一岁。老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也是那年,李海十三岁生的姐姐淋雨后突然发高烧,打针吃药也不管用,两天后就不行了。李海生的母亲哭瞎了双眼,好赖算是保住了一条命,可怜的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得很苦。
这一晃李海生都二十三岁了,到了结婚的年纪他却还没找到对象。李海生长相很好,人也勤劳善良,就是因为家里穷没人当家主事,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找对象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之后的日子里,李海生对知青们特别照顾,干农活的时候,他也经常帮助身体瘦弱的孙玉英,割麦子时帮她接趟子,锄地的时候帮她锄地,农具坏了他也帮忙修理。孙玉英很感激也很感动,只是一想到李海生是个找不到对象的大龄青年,她就不敢和李海生走得太近,她怕别人说闲话。
1973年秋天开始,厂矿企业开始优先在插队知青中招工招干,因为孙玉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每次招工招干她都无法通过政审,到了1975年冬季,罗家沟六队知青点就剩下孙玉英一名女知青了,其他女知青都招工进城了,一名叫杨桂琴的女生还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回天津读书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六队知青点还有五名知青,就孙玉英一名女生,知道自己很难招工进城,孙玉英很绝望,她甚至想到了轻生。
那年年末,孙玉英和几名男生一起回天津过春节,罗队长赶着队里的马车送他们去公社汽车站坐车。
到了公社汽车站,罗队长把孙玉英叫到一边,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孙玉英说:“孙玉英,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不知你愿意不愿意。我看李海生这人不错,勤劳善良长相也好,就是年龄比你大几岁,家里还有个双目失明的母亲。你要是愿意呢,我就给你俩牵一根红线,你要是不愿意,就当我没说过这事,你别生气就行。”
回到天津,孙玉英把罗队长给她介绍对象的事情如实告诉了父母,起初她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和农民恋爱结婚,可孙玉英的父亲却持相反意见,他觉得孙玉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招工进城无望,就不如在农村找个好小伙子结婚成家。
一家人纠结了好久,春节过后孙玉英准备回邢台的时候,孙玉英的母亲才对孙玉英说:玉英,回到邢台看看情况,要是真不能招工回城,就在那找个好小伙子结婚成家吧……”
1976年秋后,罗家沟大队又得到一个招工名额,是去公社供销社当售货员,罗队长又为孙玉英争取到了这个招工名额,结果孙玉英还是没能通过政审。这下孙玉英算是死心了,罗队长再次给她提亲时,孙玉英没再拒绝,罗队长总算促成了孙玉英和李海生的婚事。
那年腊月初六,孙玉英和李海生领取了结婚证,没有彩礼也没有婚礼,她就搬到了李海生家,做了李海生的媳妇。
婚后的生活虽然没有那么美好,倒也和谐快乐。李海生的母亲虽然双目失明,但她对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很熟悉,能烧火做饭,自己也能洗脸梳头,生活上基本能自理。孙玉英嫁过来以后,她就不让婆婆做饭了,可李海生的母亲闲不住,孙玉英做饭她就帮着烧火,吃完饭她就抢着刷锅洗碗。有时李海生也帮着做家务,一家人和和睦睦,家里总算有了笑声。
第二年初冬,孙玉英生完女儿刚出了满月,国家就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孙玉英高兴的一夜没睡着,可一想到自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她的心里就凉了半截。
到了第二年春天,听说其他公社地主富农的子女都有考上中专的,孙玉英到公社一打听,原来可以教育好子女也可以参加高考,政审已经不那么严格了。
从公社回来,孙玉英又捧起了书本,废寝忘食地复习功课,她决定参加1978年夏季的高考。一听孙玉英要考大学,村里人就偷偷告诉李海生,不能让孙玉英考大学,她要是考上了大学,就不会再回罗家沟了。当时李海生也担心,可他觉得没有理由阻拦孙玉英考大学,更不能耽误了人家的前程。得知自己的男人不但不阻拦她去参加高考,还鼓励她好好复习,孙玉英很感动,她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愿望。
1978年秋天,孙玉英接到了河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时间,整个罗家沟都沸腾了,孙玉英可是罗家沟第一个大学生。孙玉英离开罗家沟去保定读书那天,李海生的母亲突然跪在地上抱住了孙玉英的双腿,哽咽着说:“玉英,我求求你,你可不能扔下我们不管,不能让我孙女没娘疼……”李海生的母亲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起来。那一刻,孙玉英心如刀割,泪如泉涌,她哽咽着说:“娘,你放心,这里什么时候都是我的家,我永远是您的儿媳……”
大学毕业后,孙玉英分配到邢台政府机关工作,虽然离罗家沟二百多里路远,每个月她至少回家一次。得知孙玉英的丈夫是农民,同事和朋友也多次劝过她离婚,孙玉英却说婚姻是一纸契约也是一份责任,既然选择了婚姻,不论自己心里有多苦也不能随便离婚,不能让自己的男人和孩子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不离婚苦自己一个人,要是离婚,婆婆、丈夫和孩子都会受伤害,就等于苦了三个人。
1988年春天,公社派人给李海生送来一份县粮油加工厂的招工审批表,属于对知青家属的照顾,因为孩子小再加上母亲双目失明,李海生无法享受这个待遇,他只能继续留在罗家沟当农民。
孙玉英的女儿去天津上大学的第二年,李海生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孙玉英担心李海生一个人在家孤单难过,她就要求李海生跟她到邯郸一起生活。李海生却苦笑着说:“你是国家干部,我是个农民,我不能进城给你丢人……”那一刻,孙玉英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她紧紧拥抱住李海生说:“我们单位都知道我的男人是农民,我永远都不会嫌弃自己的男人,更不会嫌弃农民……”
2009年秋天,孙玉英退休了,退休后她回到罗家沟生活了一段时间,就带着李海生去了天津,在女儿居住的小区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和女儿女婿住在了一个小区里。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年近八旬的李海生身体还很好,每天他都跟着孙玉英去遛弯,去跳广场舞,一起去市场买菜。李海生虽然比孙玉英苍老很多,可孙玉英从来没嫌弃过李海生,两个人不离不弃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当年一起到邢台插队落户的同学们一提起孙玉英,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大家都夸孙玉英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女人,也都说李海生是个有福气的人,找了这么好的妻子,不离不弃过一生,真的令人羡慕。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赵海河师傅提供素材)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