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透析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变,加之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波动、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常导致危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采取规范化应急处置措施,是降低透析相关死亡率、改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透析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变,加之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波动、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常导致危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采取规范化应急处置措施,是降低透析相关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危重患者早期识别的核心指标
1. 生命体征异常波动
血压变化: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低于90 mmHg,伴头晕、冷汗、恶心等症状,提示急性低血容量或心功能不全。
心律失常:透析中突发心动过速(>120次/分)或心动过缓(
呼吸窘迫:呼吸频率>30次/分或血氧饱和度
2. 电解质及代谢紊乱
高钾血症(血钾>6.0 mmol/L):表现为肌无力、心电图T波高尖、QRS波增宽,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
严重酸中毒(pH
3. 容量负荷过重或不足
干体重评估偏差可导致急性肺水肿(湿体重过高)或低血容量性休克(脱水过量)。
4. 神经系统症状
突发意识障碍、抽搐或偏瘫,需鉴别尿毒症脑病、脑出血或透析失衡综合征。
5. 其他高危信号
血管通路异常:内瘘震颤消失、导管感染征象(发热、局部红肿)。
凝血功能异常:透析器严重凝血、出血倾向(如消化道出血)。
二、应急处置流程与关键措施
1. 急性低血压
立即处理:停止超滤、头低位、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0-300 mL。
病因排查:排除心肌梗死、心包填塞或严重贫血。
后续调整:重新评估干体重,调整超滤率,避免使用低钠透析液。
2. 高钾血症
紧急干预:急查电解质,血气等明确诊断,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推注。必要时行急诊透析。长期管理优化饮食控钾,调整透析处方(增加透析频率或时长)。
3. 心脑血管意外
急性心肌缺血:终止透析,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谱。
脑出血/脑梗死:立即头颅CT检查,维持血压稳定,神经专科会诊。
4. 透析器反应与溶血
识别特征: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
处理步骤:立即停止透析,弃用管路血液,输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监测游离血红蛋白。
5. 空气栓塞
急救措施: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行右心室穿刺抽气。
三、预警体系建设与多学科协作
1. 动态风险评估工具
采用MEW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或透析专用评分系统,量化评估患者风险等级。
2. 团队协作模式
建立“透析护士-肾内科医师-ICU”联动机制,确保危重患者5分钟内启动抢救流程。
3. 技术赋能
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生物电阻抗分析)、在线血容量监测(BVM)等技术,实现实时预警。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糖尿病患者透析中突发室颤
识别:透析2小时后出现T波高尖,血钾6.8 mmol/L。
处理:立即终止透析,10%葡萄糖酸钙静推,电除颤后恢复窦律,急诊透析降钾。
案例2:老年患者透析后意识丧失
识别:血压骤降至70/40 mmHg,颈静脉怒张。
处理:床旁超声确诊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转危为安。
血液透析危重患者的救治需贯彻“预防-识别-干预”一体化策略。通过标准化培训、智能监测设备应用及多学科协作,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并发症预测中的应用,推动精准透析的发展。
参考资料: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