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响锣山茘灵寺客堂的知客僧仁惠,近期非常忙活,连做功课的时间都没有。来寺庙的信众中,不少人要求入寺静修或者剃度。仁惠面对信众们的需求,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给他们普及寺规与教律常识。这番寺庙兴盛的景象,并未使仁惠脸露喜色或者嗔怒,身心的疲惫,亦未敢显示于皮色。他
☆☆响锣山茘灵寺客堂的知客僧仁惠,近期非常忙活,连做功课的时间都没有。来寺庙的信众中,不少人要求入寺静修或者剃度。仁惠面对信众们的需求,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给他们普及寺规与教律常识。这番寺庙兴盛的景象,并未使仁惠脸露喜色或者嗔怒,身心的疲惫,亦未敢显示于皮色。他谨遵教义,信守善根,严守茘灵寺客堂的职责。
☆☆本来,释迦牟尼修行省悟人生“真谛”后,环绕喜马拉雅山麓传播体会与理念之时,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束缚;他只希望,信徒增多,地域扩大,能让诸多自以为是的部落百姓统一观念与信仰,不再彼此攻伐杀戮、弱肉强食。他号召“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并努力营造一个“无贪、无嗔、无忧”的和谐世界。
☆☆然而,释氏没有料到,他的后辈信徒中,有人把他的教义进行了更为复杂的阐述,让教义变成了“天书”一般晦涩难懂,各自妄加释义,以致派系纷立,各立规矩,使得“教义”成了少数人的谋利工具。新信众入教,要捐纳财物,以供养高僧;信徒本人,则成了清苦的杂役。
☆☆当尘世苦海泛滥的时候,信众增多,舍身入梵门的人令寺庙应接不暇。他们背景各不相同,却境遇类似,尘世间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万念俱灰,唯求佛祖庇佑超度¹,在青灯古佛下了此残生。
☆☆茘灵寺的仁惠和尚,合十念佛,接待了不知凡几之众;要求入门者,多是生活失意之人。奈何庙小粥少,难以负载,不得不搬出教条寺规,进行严格考核,绝大多数人被拒之门外;经与首座和住持讨论,最后仅接纳了极少数携财出家之人入寺剃度。佛曰“众生平等”,然寺庙之门有槛,众生寻求庇护入门不易;西方极乐世界,只是无相²的代名词。
☆☆慕青市有一位年近五旬的小企业主,因经营不善歇业,背负巨债,妻子与他离婚。他典卖仅存的家业,算还工人工资与部分供应商货款,仍有亏欠,加上身患慢疾,失去了生存的信心。他来到响锣山茘灵寺客堂,请求仁惠和尚将他剃度。这明显不符合寺规,仁惠无法答应。于是,破产的小企业主说,那他就天天在寺庙门外打坐。他说到做到,让仁惠和尚心里结了老大一个疙瘩。由于怕他饿着,仁惠与同修们常常轮流给他施饭;下雨的时候,还得请他到殿宇间的亭廊下躲避。
☆☆经常到响锣山茘灵寺朝拜的信众,总会见到一位年近五旬的中年男子在山门外的大榕树下打坐,或者见到他给寺庙清扫院亭。他面容平静,似乎到了无欲境界。茘灵寺的法师们拿他毫无办法,只好听任他在寺外静修。
☆☆佛陀敞言普渡众生,然而他又要求信徒苦力修行。苦难的民众出路究竟何在?最终还是依靠自己在风雨中前行。
☆☆当响锣山茘灵寺雄浑的钟声一遍又一遍地敲响时,附近的居民都把它当做了计时的钟点。钟点在循环往复,生命却在有相中渐渐走远。
【注释】1、超度:道教或佛教为逝者念经请求神祗相助、引导逝者灵魂脱离地狱、往生极乐世界。本文中的含义是指活人希望得到寺庙救助或援助。
2、无相:尽管佛教教义有各种详细“深奥”的定义,但俗人可大概地理解为“肉体灭绝”,即死亡。
来源:勝日尋芳荷葉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