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购一件南极人保暖内衣,可能和你想象中不太一样——它既不是南极人的工厂生产的,也不经过南极人的质检,你花钱买的,只是一张写着“南极人”三个字的吊牌。
网购一件南极人保暖内衣,可能和你想象中不太一样——它既不是南极人的工厂生产的,也不经过南极人的质检,你花钱买的,只是一张写着“南极人”三个字的吊牌。
这种“卖吊牌”的生意模式,早不是南极人一家的专利。
当消费者还在为“老品牌”三个字买单时,越来越多的品牌正悄悄关掉工厂、裁撤生产线,转而靠授权商标躺着赚钱。
它们从“卖产品”变成“卖名字”,而消费者拿到手的,可能是质量参差不齐的“贴牌货”,今天就来聊聊四家靠吊牌赚钱的品牌,不知道你有没有被骗过呢?
上世纪90年代,南极人以一款保暖内衣杀入市场。
彼时,它靠“保暖性能强”“性价比高”的标签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甚至成了冬季服装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电商崛起和市场竞争加剧,南极人逐渐陷入困境。
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家企业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关掉所有工厂,转型做品牌授权。
从此,“南极人”三个字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从袜子、羽绒服到电热毯、按摩仪,只要愿意交授权费,任何厂商都能挂上南极人的商标。
巅峰时期,南极人一年卖出近200亿元的货,合作店铺超过7000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授权泛滥导致产品质量失控。
不少消费者抱怨,花20元买的南极人保暖内衣“薄得像纸”,而南极人对此的回应只有一句:我们只负责授权,不负责生产。
很快,南极人的成功引来一群模仿者,它们中不乏曾红极一时的国民品牌,却在时代的浪潮下选择了一条更轻松的路——卖吊牌。
恒源祥是最早的“吃螃蟹者”,那句洗脑广告“恒源祥,羊羊羊”曾是几代人的记忆,但鲜有人知的是,这家企业早在20年前就关停了生产线。
如今,它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授权130多家网店使用商标,每卖出一件“恒源祥”,品牌方就能抽成。
一位曾与恒源祥合作的厂商透露:交钱就能挂牌,品牌方连样品都不看。
俞兆林和北极绒则瞄准了中老年市场,这两家以保暖内衣起家的品牌,曾是寒冬里的“救命稻草”。
但随着年轻人转向快时尚,它们选择将商标授权给中小厂商。
一位东北的批发商直言:市面上80%的俞兆林保暖衣,都是小厂用廉价面料做的,成本不到10块,贴个标就能翻倍卖。
北极绒这个品牌成立于1998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品牌,每到冬天就会有许多忠实客户前去购买,可没想到如今的它也沦落到转型做品牌授权的地步,导致口碑暴跌。
至于俞兆林就更不用说了,成立于1996年,甚至比北极绒还早两年,然而在利益诱惑面前终究是没有守住初心,实在让人唏嘘。
最唏嘘的或许是拉夏贝尔,这个曾对标ZARA的国产女装品牌,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近万家门店。
然而,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它不得不靠卖吊牌续命,可惜转型来得太晚,消费者早已将其与“过气”画上等号。
2021年,拉夏贝尔宣告破产,留下的只有一堆挂着它名字的“贴牌货”。
卖吊牌对品牌而言是“轻资产、高利润”的生意,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一场赌博。
一位网友分享经历:我给爸妈买了套恒源祥羊毛衫,结果洗一次就缩水成童装。找客服理论,对方甩出一句“我们只是授权店,质量问题找工厂”让我气都没地方撒。
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标着“北极绒”的保暖内衣起球掉色,号称“俞兆林”的羽绒服钻绒成灾,消费者冲着老品牌的信任下单,到手的却是“三无产品”。
这些品牌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南极人曾因质量问题股价暴跌,恒源祥的贴牌货被多次曝光以次充好,但它们依然选择“躺平”。
卖吊牌的本质,是品牌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厂商追求低成本,品牌方坐收授权费,而质量问题成了无人接手的“烫手山芋”。
这种模式并非没有成功先例,国际品牌如迪士尼、Hello Kitty也靠IP授权盈利,但它们对合作方的品控极为严格,甚至细化到面料成分和缝线针脚。
反观国内的“吊牌玩家”,大多只关心授权数量,而非质量,而这一切,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南极人的营收从2020年起持续下滑,恒源祥的口碑逐年崩塌,拉夏贝尔更是直接退场。
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当“老品牌”三个字不再代表品质,它们的光环终将消散。
网购时,我们总以为“品牌”是质量的保障,但现实是,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早已沦为商标贩子。它们不再生产一件衣服,却靠消费者的怀旧情怀赚得盆满钵满。
下次看到“南极人电饭煲”或“恒源祥按摩仪”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究竟是品牌,还是一张标价过高的贴纸?
过度的重视利益,从而放弃对质量的监管,时间一长,自然会被消费者所淘汰,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吗?
参考资料:
来源:风沙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