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亲友聚餐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7:54 2

摘要:《桑榆闲笔》91篇散文,分“故乡散记”“游记随笔”“回忆思考”三部分。“故乡散记”,他退休后“常回家住住”,老家焦作武陟所见所闻,由此追溯历史、文化,也写故乡新貌。歌中唱“谁不说咱家乡好”,要写出这个“好”,一是感情,二是文字功夫,局长都有。名胜古迹、花木菜蔬

编者梅梓祥导读

局长8年写了300多篇散文,编印3本书。《蓄墨轻染流年》《回眸时光碎影》我在公众号推介过,今天继续从他的新著《桑榆闲笔》遴选我喜爱的作品。

局长是我的邻居,多年一起跑旧书市场,还是一位忠肝义胆的朋友。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文章面前人人平等,好文章就是要分享给大家看。

《桑榆闲笔》91篇散文,分“故乡散记”“游记随笔”“回忆思考”三部分。“故乡散记”,他退休后“常回家住住”,老家焦作武陟所见所闻,由此追溯历史、文化,也写故乡新貌。歌中唱“谁不说咱家乡好”,要写出这个“好”,一是感情,二是文字功夫,局长都有。名胜古迹、花木菜蔬、人情世故,无不优美、情深。“游记随笔”,中国古老的文体。局长在岗位上出差是执行任务,走马看花的时候多,退休有闲,赶上文旅热,屐痕所至,是不是一生从事公安工作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留下一幅幅锦绣山河惟妙惟肖的画卷,有思想、见文化,细致入微如临其境。“回忆思考”,这一部分“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感而发,歌唱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一位刚直不阿的形象兀然矗立。

先介绍《亲友聚餐记》。这篇文章有点散,前一部分写“亲友聚餐”的理儿,后一部分专说“焖罐肉”。早些年批判“人生在世、衣食二字”的人生观,其实是“真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我也是舍不下色香味俱佳的“焖罐肉”,才絮叨几句。我是不好聚餐的,看了局长的文章,聚餐能交流感情、获得见闻,防老年痴呆,还饱口福,何乐而不为!下回有请就到。这就是“开卷有益”了。

亲友聚餐记

朱德全

乡情淳朴,乡亲热情。我每次回老家,亲戚朋友都把我当“客人” 待,这个请我吃饭,那个请我喝酒。

农历癸卯年的初秋时分,我又一次回老家来了。这次回来住了一个多月,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在县城住了一段时间,几乎天天有饭局,有酒摊。

我还没有回到家,亲戚朋友都知道我快要回来了,有电话跟着打到北京。“回来有空了见个面,在一起坐一坐。”有的开始预约了:“那天有空了,几个老朋友坐在一起吃个饭。”。有个老战友更是一点不客气, 像下命令一样:“明天中午十一点半老战友们聚一聚,为你接风洗尘, 不见不散。”

古稀老人了,还能够和亲戚朋友们坐在一起吃个饭,喝点酒,说说话,聊聊天,沉浸在那浓浓的感情和亲情之中,享受人间的真情和快乐, 是老年难得的“福气”。

有专家说,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是防治“老年病”的良药。年纪大了,尤其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要经常与他人交流和交往,把身心融入到社会和亲情之中,有利于保持快乐健康的心态。国事家事天下事,亲情友情故乡情,尽在其中。老年人上了年纪,容易滋生懒惰,或与年轻人产生代沟,老死不相往来,交往越来越少,渐渐与社会脱钩了,很容易得“自闭症”和“孤独症”。

我认为亲情、友情、战友情、同学情都是值得一生相守的感情,尤其是到了老年,一般不要轻易断了与亲戚、朋友、战友、同学的交往。与一生中的知根知底、知心知音朋友在一起,无所顾忌,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往往忘记的是岁数,收获的是欢乐。人的一生正如诗人所言“平生知心者,屈指有几人”(唐白居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暮年逢故人”,“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古人都这样,何况当今社会,亲友们坐在一起,捋着白胡子,喝着小酒,不是神仙賽神仙。

家乡的规矩多,农村的酒场也多,结婚、订婚、祝寿、添丁,或者来了客人,都要摆摊办宴。我不懂得那么多老家农村的人情世故和酒场规矩,朋友叫你去,你就得去,不去人家说你不懂事、不礼貌。所以,我每次回老家,吃饭喝酒成了“重要任务”,有时候应接不暇,得排着队。不过,我倒认为吃饭是交流,喝酒是交流,聊天也是交流。不仅是感情交流,也是身心的交流,信息的交流。

我这次在县城住的时候,小区附近有个“憶家人”小饭店,去的次数最多。这儿离我住的地方近,走路只需几分钟。这个小饭店是老伴娘家一个村的邻居开的。老板叫侯明,与我老伴娘家是一家人,住在一条街的对门,熟人好说话。

我前几年回来的时候在这里吃过饭,饭店的环境不错,酒好不怕巷子深,饭菜实惠可口。

去年我回老家,饭店的老板小明知道了,非请我吃饭不可。“小明, 小明”,我一直都这样叫他,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大女儿都考上研究生了,我还这么叫。论辈分,小明辈小,一见面,他总是“老姑父、老姑父”的喊,可亲热了。小明十几岁时去过北京我们家,那时候我和老伴都忙着上班,没有时间买菜做饭陪他,用方便面招待孩子。那时候方便面刚上市,挺稀罕的,他可能是第一次吃,吃得可香了,我和老伴很是过意不去,他还一直记着。

他爱动脑筋,喜欢琢磨事,他开的饭店之所以红火,其中的特色菜都是他琢磨出来的。小饭店的位置在县城一个不十分繁华的一个半条街上,门脸不大,几间平房,走进院门,小院子拾掇得齐齐楚楚,红灯高挂,房间里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有板有眼。位置虽然偏点,但顾客盈门,来的都是回头客。

饭店的名字叫“憶家人”,我第一次听这名字,还以为是“一家人”。他对我说,“憶家人”就是“一家人”,凡是到这儿来的都是“一家人”, 我都当“一家人”看待。“憶”是“忆”字的繁体字,含有回想、想念的意思,来一次就记住了,就想再来了。这名字起得好!

小明自学成才,经营有方,想不到他的厨艺也很了得,“憶家人” 的菜品在他的调理下,色香味形俱全,他自己卤制的烧鸡、牛肉、猪蹄, 东西真,味道正,还有那些时令野菜,灰灰菜、米谷菜、桑叶、芝麻叶, 都是我记忆的儿时味道,都爱吃,小饭店烧的羊汤,汤中一绝,每次来必点。

听别人说他做的最拿手的菜是老家的传统菜,闷罐肉、红烧黄河大鲤鱼、健腐肉、柴锅鸡、汆丸子,做得地道,小有名气。现在野生的黄河大鲤鱼很少有了,餐桌上很难吃到正宗的红烧黄河大鲤鱼了。健腐肉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菜,源自武陟的家常菜,曾被慈禧太后赏识,赐名“福禄肉”,现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小明现在是武陟县“健腐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小明每次请我吃饭,都要亲自下厨做个拿手菜。这次,他打电话请我吃焖罐肉。这焖罐肉可是武陟的传统名菜,做法很讲究,用上等带皮的五花肉,焯水后切成块,放好各种佐料,装在陶瓷罐里,大火烧开后用面将罐口密封,放在煤火边,小火慢嗝浸(慢炖),让肉在似开非开情况下烧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熬制,肉烂入味。焖罐肉做好后,味沁入肉,肉烂味香,肥肉入口即化,瘦肉烂糊不垫牙,味道好极了。

来到武陟能够吃上焖罐肉算是我的“福气”。小明在电话里对我说,焖罐肉已经做好了,就等着我去品尝了。虽然我已经吃过晚饭了,不想再喝酒了,但我还是欣然前往。现在,做焖罐肉的陶瓷罐都成了稀罕之物了,县城里已经禁止烧煤火了,能吃上焖罐肉太难得了。两年前在一个朋友里家吃过,这是第二次,我得尝尝他的手艺。他请的人不多,总共六个人,六个菜,焖罐肉和生汆丸子是小明的拿手菜,其它四个菜是职工食堂的大锅菜。

去后落座,片刻功夫,小明双手垫着抹布,把一个外表涂着釉的土陶瓷罐端到桌上来了。他说,这焖罐肉焖了一天了,刚从炉子上端下来,完全是按照传统做法,只是现在不让烧煤了,没有用煤火,是在液化气炉子上烹制的。小明把焖罐肉的罐子直接端到桌上了,现场直播。我是第一次看到原汁原味的焖罐肉。我首先被眼前的小罐子吸引了,二十多公分高,直径十来公分,姜黄色的釉面,表面还带着窑变,古香古色, 这种“古董”已经很见了。我赶紧拿出手机存照留念。

然后,小明自己动手,将陶罐上面封口的面皮揭掉,将焖罐肉倒入一个大海碗中。当他打开盖子时,一股肉香扑鼻而来,好香呀!我不由地叫出声来。肉端上桌,我仔细看,肉的颜色暗红,和红烧肉的颜色差不多,肉的形状是一个个小方块,像玉似翡,汤汁不多但很黏糊浓郁。小明招呼大家动筷子,我迫不及待地挟了一块肥瘦相间的肉块放在嘴里,感觉肉烂味香,肥肉入口即化,瘦肉一点不柴,真得很好吃。

焖罐肉,武陟地方的传统特色名菜,传承已久。我开玩笑说,这焖罐肉有特色,应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保护。如果真的被批准,我推荐小明做传承人。

朱德全,河南省武陟县人。1950年5月出生,1968年2月入伍,1969年6月入党,先后在铁道兵第四师任战士、营部文书、排长、干事、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在公安机关担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政委等职。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著有《铁路建设公安保卫理论与实践》 (群众出版社)、《书海拾贝》(中国书籍出版社)、《蓄墨轻染流年》《回眸时光碎影》《铁建公安纪实》等书。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