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祖籍山东惠民县,父亲陈宗正先生在青岛新闻界任职。 他对读书兴致索然,唯独钟情听戏唱戏。旁人说学戏苦,他却道:“没事,我就喜欢,不怕苦。” 家人见他无心向学,便打消了让他读书深造的念头。
年轻的陈永玲
陈永玲自幼便是个小戏迷。六七岁时,家中播放唱片,他就能跟着哼唱《汾河湾》《四郎探母》选段,足见其天生与戏曲有缘。
他祖籍山东惠民县,父亲陈宗正先生在青岛新闻界任职。 他对读书兴致索然,唯独钟情听戏唱戏。旁人说学戏苦,他却道:“没事,我就喜欢,不怕苦。” 家人见他无心向学,便打消了让他读书深造的念头。
既然他痴迷戏曲,便决定为他请师授艺。好在家境尚可,从9岁起,他开始学习旦角戏。首位师傅是徐振芳,据说此人是尚小云的师先兄弟。徐振芳不知因何来到青岛,初见陈永玲,觉得这孩子生得端正,一双眼睛水灵灵的,十分惹人喜爱,便欣然施教。
相传教的第一出戏是《女起解》,这可是一出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许多学戏之人似乎都是从这出戏入门的。
京剧《女起解》
后来,沪上名旦王芸芳来到青岛,陈永玲又拜其为师。不过他跟随王芸芳学戏的时间也不长,那时他还叫陈志坚。9岁时登台演出便一鸣惊人,在青岛逐渐小有名气。
民国28年(1939年),陈永玲十一岁。他在报纸上得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简称中华戏校)招生,经父亲再三考量,决定送他到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从那时起,他正式开启了戏校的学习生涯。
中华戏校校长金仲荪看重陈永玲,将他编入永字班。按学校规矩,除武旦外,旦行不安排男学生,所以他入校后先跟随著名刀马旦演员九阵风(阎岚秋)学习刀马旦。但他内心喜爱筱翠花的花旦艺术,后来又通过亲友介绍跟随筱翠花学戏,深得筱派真传。程砚秋的弟子吴富琴教授他青衣戏,他的名字也从陈志坚改为艺名陈永玲。
陈永玲演《小放牛》
中华戏校在教学宗旨和管理体制上改革了一些科班旧制,开设以文科为主的文化课程,旨在培养有艺术创造能力的“适合时代之戏剧人才”,陈永玲在此接受了较为全面的文化教育和戏曲专业训练。
学校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如《雁门关》《貂蝉》《孔雀东南飞》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实践机会。陈永玲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剧目和表演形式,拓宽了戏路。他与同期的“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如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王金璐、李玉茹等,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也促进了他艺术水平的提升。
陈永玲在学戏三个月后,就在戏校首次公开演出《女起解》,演出地点为广和楼,从此崭露头角。在中华戏校期间,他还与李玉茹等同学同台演出《四郎探母》等剧目,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陈永玲演《小上坟》
自陈永玲到中华戏校学习后,他的父母也随之迁居北京并落户。陈永玲在戏校学戏期间经常登台,往来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尤其是他的《小上坟》在京、津两地走红。许多人认为陈永玲的风格近似于小翠花儿,于是他有了“小小翠花”的名号。
实际上,《小上坟》这出戏并非于连泉先生亲授,而是名角孙盛芳之父孙小华传授。此外,陈永玲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张君秋的老师李凌枫,李凌枫教过他一出《穆柯寨》,并且十分赏识陈永玲。那当然,优秀学生总是备受青睐,这在过去的戏班子和现在的学校都是如此。
陈永玲这一生,除了向筱翠花(于连泉)先生学戏外,还曾向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等名家学艺。他最早的梅派戏是魏连芳所教,跟随魏连芳学戏的时间也不短。
陈永玲演《贵妃醉酒》
他拜筱翠花(于连泉)先生学戏还有段故事,是由他的义父金君先生介绍,在当时的安福酒楼与筱先生见面。筱翠花先生见到陈永玲后,第一句话便是:“这就是唱《小上坟》出名的那个小孩儿呀,还挺像我的。”言语间可见筱先生对陈永玲的喜爱。
实际上,陈永玲和筱先生学戏并未行过磕头大礼,只是口盟。但直至陈永玲先生晚年,筱派艺术传承中他堪称佼佼者。筱先生教过陈永玲《花田错》《喜荣归》《探亲家》《战宛城》《打樱桃》等几出筱派戏,还为他指点了很多花旦戏,因此陈永玲先生的花旦戏路基本遵循筱派风格。
1941年中华戏曲学校停办后,陈永玲赴天津发展,与李宗义、孙毓堃等合作演出,饰演了《挑帘裁衣》中的潘金莲、《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等角色,获得同行认可和观众好评。1947年,陈永玲经民众票选为“后四小名旦”,之后又经恩师筱翠花引荐,先后拜“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为师,集梅、尚、荀、筱派绝技于一身,成为京剧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