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时评 丨 跳出APP隐私陷阱,筑牢信息安全篱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8:50 1

摘要:诚然,适度收集信息有助于APP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但当前的问题是,许多应用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从“懂用户”变成了“监控用户”,这种越界行为正在侵蚀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础。真正的数字时代、数字文明,不能以隐私裸奔为代价。那么,如何才能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净土,构建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公布的67款违规应用名单,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广泛关注。

诚然,适度收集信息有助于APP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但当前的问题是,许多应用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从“懂用户”变成了“监控用户”,这种越界行为正在侵蚀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础。真正的数字时代、数字文明,不能以隐私裸奔为代价。那么,如何才能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净土,构建文明和谐的数字社会?

完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虽然我国已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并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监管滞后性仍让部分企业有机可乘。一些应用仍然通过复杂条款“捆绑”用户授权,甚至暗中超范围收集数据。建议建立动态监测平台,运用AI实时扫描APP行为,对违规收集数据的企业实施“一案双罚”——既罚企业又罚责任人。不妨引入“数据审计”制度,要求企业定期公开数据使用情况。对于屡教不改者,应果断采取下架、列入失信名单等措施,形成足够威慑。

升级技术防御,保障数据可控。现有权限管理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很多应用在获得基础权限后,仍能通过技术手段窃取额外信息。亟需在操作系统层面建立“权限沙盒”,严格隔离APP的数据访问范围。推广“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同时建议研发“权限追溯”功能,让用户清楚看到每个APP的数据获取记录。建议对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APP强制实施“隐私增强”认证。

开展全民教育,培养隐私素养。调查显示,多数用户对权限风险认知不足,有超过70%的人从未仔细阅读过隐私条款。因此提高隐私素养迫切而必要。建议将数字隐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也可以制作通俗易懂的“权限避坑指南”,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广泛传播。作为用户,要提高防范意识,谨慎授权应用程序获取个人信息;要定期修改账号密码,使用强密码,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手机不仅是工具,更是我们数字生活的延伸。67款违规APP的曝光只是冰山一角,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长效机制。只有构筑“监管+技术+教育”的三维防线,才能让每个人在数字时代真正享有安全感。让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授权,为自己的数字花园筑起一道安全的篱笆。

评论员:陌语

审核:亓浩波

编辑:王玲玲

校对:李腾腾

来源:泰安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