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陇原大地,春风拂过湟水河畔。在兰州市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日光温室内大樱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将刚采摘完的大樱桃分拣装箱。作为兰西城市群“菜篮子”“果盘子”保供核心区,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引擎,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四月的陇原大地,春风拂过湟水河畔。在兰州市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日光温室内大樱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将刚采摘完的大樱桃分拣装箱。作为兰西城市群“菜篮子”“果盘子”保供核心区,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引擎,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撬动 科技赋能 构建万亩设施农业矩阵
近年来,红古区锚定“设施农业增效”目标,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通过“先建后补”“先改后补”等政策组合拳,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建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小拱棚等设施农业9085亩,其中日光温室1821亩、钢架大棚4164亩、小拱棚3100亩。红古区已经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长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四季生产格局,年蔬菜产量达29万吨,市场供应韧性显著增强。
构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定植”体系,彻底破解本地蔬菜育苗“卡脖子”难题,是红古区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走进红古区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自动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基质装盘、精准播种等工序一气呵成。“通过政策扶持,改进了育苗生产设备,加装了自动浇水喷淋装置,我们的年育苗能力从几百万株提高到了1000万株以上,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本地需求,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育苗规模。”育苗中心负责人达岳山介绍。
全链贯通 品牌赋能 端稳西北“菜篮子”
红古区构建“基地+科技+品牌”发展模式,培育金砂台循环农业示范园、北山台“寿光模式”日光温室群等12个标准化基地,认证绿色农产品14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识产品2个,鑫源大樱桃、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葡萄跻身“甘味”区域品牌。在兰州科能生态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内,标准化出菇棚内,成簇的羊肚菌破土而出,一个个伞状羊肚菌整齐排列,智能温控系统确保稳产,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分级入筐,前来采购的客商纷纷不断。企业负责人柴旭鑫介绍说:“今年自己是第一年种植羊肚菌,每个棚的产量在1000斤以上,在同行中已经是中等偏上水平了,虽然行情不如往年,但总体还算可以。”
数据见证产业能级跃升:红古区年产蔬菜29万吨,外销蔬菜超25万吨,占到了总产量的86.2%。红笋、松花菜、番瓜、娃娃菜等优势品种通过冷链直达沿海各地。王家庄村村民石月莲的“大棚账本”更显实惠:1.6亩钢架大棚种植红笋,一茬就收入2.56万元,加上政府每亩大棚7000元的补助,扣除每亩地2000元种植成本,当年就收回了2.88万元的建棚成本不说,还赚了4800元。“政策帮我们‘轻装上阵’,现在家家户户抢着建棚!”她的笑脸映照着增收图景。
多元发展 丰富“果盘子” 奏响增收协奏曲
不止于“菜篮子”,红古正以设施农业为支点,打造“四季有鲜”的大食物观样本。平安镇复兴村的草莓温室里,杨先文边忙着摘草莓边说,“两个温室1.2亩地,今年卖草莓收入8万元,第二茬果正在盛果期,预计还有1000多斤产量,每斤按照15元计算,还能有1.5到2万元的收入。政府早年贴息贷款给我们建棚,后来棚老化了,需要维修改建,政府又每亩补了5000元,这几年种草莓收入一直很好。”
鑫源大樱桃从3月下旬上市,一直能够持续到7月上旬,由于海拔高,温差大,生育期长,纯羊粪堆肥种植,干物质积累多,风味独特,品质明显胜人一筹。鑫源除了大樱桃,还有7月初上市的夏黑葡萄,9月上市的阳光玫瑰葡萄,12月上市的草莓,形成“四季有果”采摘链。
智慧引领 三产融合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站在北山台俯瞰,红古川连片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红古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陈凯说,4月初的红古川看上去就像是一条白色的丝带,再过半个月,露地蔬菜长起来,塑料大棚的棚膜一揭,红古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紫红色的笋子、油绿色的娃娃菜、青绿色的松花菜、翠绿的生菜等等,七彩斑斓,煞是好看。同时我区正实施“设施农业+”战略:通过农旅结合,打通“田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正在修建的“串台”公路,将串珠成链,充分发挥全区47个平台地的优势特色,台上台下产业互补,联动发展,规划多条“农事采摘+农耕体验”乡村旅游线路,推动农旅融合,届时农旅产业将成为红古农业新的增长极。
2025年,红古区将继续扶持新建设施农业1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1万亩。从“输血”到“造血”,从“单一蔬菜”到“多元供给”,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加速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时代答卷。
编辑:李玮
监制:包真
总监制:谢恬
来源:红古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