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靬1.jiān。干皮革。《广韵》《集韵》:“居言切,音犍(A.jiān。被阉割的公牛。这里读此音。靬果:藏族长统靴鞋(藏靴)的音译,B.qián.。四川有.犍为县)。”《说文解字》乾革(干皮革)。
靬1.jiān。干皮革。《广韵》《集韵》:“居言切,音犍(A.jiān。被阉割的公牛。这里读此音。靬果:藏族长统靴鞋(藏靴)的音译,B.qián.。四川有.犍为县)。”《说文解字》乾革(干皮革)。
2. Qián。1)於靬王:汉代匈奴诸王之一。且鞮侯单于的弟弟。曾率部驻牧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苏武传》称,其对苏武友好。2)西域古国塞琉西亚,简作塞犁靬。3)骊靬:亦作犁靬、牦轩,为西汉古城,今作金山寺,即骊靬文化产业园区,古代军事要冲,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核心地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南部焦家庄乡者来寨(骊靬村)。成龙等主演,李仁港编剧并执导的的电影《天将雄师》,即以骊靬古城真实历史为主线。“骊靬”一词早见于汉代文献。〔东汉〕班固《汉书·陈汤传》《汉书·地理志》《汉书·高祖本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张祚传》、《隋志》等数十部史志均载。古代汉语书籍也有多载。《说文解字》武威有丽靬县。《广韵》:“黎靬,国名。在西域。”《集韵·平脂》:“驪靬,县名,在张掖。”《汉书·西域传》:“以大鸟卵及黎靬眩人献于汉。”《甘宁青史略》:“骊靬县,即凉州南山戎地……在今永昌县之南。”《甘肃通志·卷23》:“骊靬废县。在县南,汉置。”《辞海·马部·骊靬》得以采信:“骊靬,古县名,西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介绍骊靬古城的专著《骊靬书》(王萌鲜著)、《博物志》(〔法〕勒纳尔著;花城出版社版)等不时出版。《人民日报》(1989年年12月15日,以《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为题)、新华通讯社(1989年12月14日,播发兰州大学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通讯)等我国的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
“骊靬”读音也有明载:《集韵》:“渠焉切,音虔。骊靬,县名。”《汉书·地理志》:“张掖郡骊靬县。”《注》:“李奇曰:音迟虔。”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今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颜师古《汉书·张骞传注》:“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郡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颜师古曰取国名为县也,骊力迟反,今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隋志开皇》中称:“并力乾县入番和,当即此县。”
3.kàn。《唐韵》苦旰切《集韵》:“墟旰切,音侃。”《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丘寒切,音看(A.kàn。B.kān。解略)义同。”《汉语大词典》的此音解释为“A.盛弓的袋子。B.箭袋.”
4. xián。《广韵》《集韵》:“居闲切,音闲(xián)。”
5.Hàn。《集韵》:“侯旰切,音翰。馬被具。”
举例:《现汉》不见该字。《辞海》仅有“jiān”的音义。《汉语大词典》有“jiān”“kān”“hàn”3音的上述音义。按照古今汉语对应和姓名、地名入乡随俗“方言从主”的原则,综合当今汉语工具书的观点,拟将“靬”的上述含义规范为“jiān”“Qián”二音。即“jiān”音用于“皮革”为主的事物,将“kàn”“Hàn”音的相关义项纳入此音。至于“xián”音现无所实指,似可淘汰。
鉴于将“靬”的特指地名“塞犁靬”“骊靬·犁靬”将其有根有据的发“Qián”音给以肯定。不仅典籍明载,而且360安全浏览上的新兴媒体,除过“AI智能(生成)回答”和“汉典(2025年4月1日)”“沪江在线(2023年7月21日”),依据《辞海》称为“骊靬”读“Lí jiān”外,绝大多数新兴媒体均主张“骊靬”读“LíQián”。如:360百科、360国学、360文库、百度百科、爱词霸在线词典、汉语国学(2024年3月21日)、天奇生活(2019-09-26)、字典(2025版2025年2月15日)、汉语词典(2025年3月31日)、问答社区(2020年6月9日)、中国大学慕课答案(2025年2月9日)、居民(2019年9月12日)等,均注音为“Li qian”。
360安全浏览上的新兴媒体对“骊靬”的别称“牦轩”,仅查字典(2023年12月18日)、问答社区(2020年6月9日),将“牦靬”注音为“máo jiān”。大多数新兴媒体则将其“靬”读作“Qián”如:360百科、360国学、汉语国学、汉语词典(2025年3月18日)、 汉语字典(2025年4月11日)、古诗百科(2025年1月3日)、汉语帮(2025年3月15日)等,均将“牦靬”注音为“máo Qián”。
文中“靬果”“於靬王”两个名词,各种工具书无解。“今日头条”文字转语音将其“靬”,全部发音“Qián”。依据“jiān”“Qián”二音分工,“靬果”为皮革制品,应读“jiān果”。“於靬王”则应读“於Qián王”。按照汉语规范,蒙古族的“於”读“wū”,“於靬王”属于漠北的匈奴族,也应读“wū”。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