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2亿!前员工泄密被起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09:34 2

摘要:近日,某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与某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之间的商业秘密侵害案迎来最新进展,再度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了高科技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上。此案不仅涉及高达2亿元的经济索赔,还牵扯出复杂的刑事与民事诉讼,凸显了高科技行业商业秘密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引发

近日,某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与某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之间的商业秘密侵害案迎来最新进展,再度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了高科技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上。此案不仅涉及高达2亿元的经济索赔,还牵扯出复杂的刑事与民事诉讼,凸显了高科技行业商业秘密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引发行业内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深思。

案件回顾

国内领先的红外探测器研发生产商某德红外,指控某芯微电子及其法定代表人毛某某,以及6名公司前员工侵害其商业秘密。据某德红外公告,这6名前员工在离职后,携带公司商业秘密成立了某芯微电子公司,并在短时间内建成投产相关生产线,生产出与某德红外公司高度一致的产品。某德红外认为,这一行为不仅侵害了公司的商业秘密,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还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遂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2亿元及其他合理费用。

然而,某芯微电子对此表示否认,并指出某德红外在涉案红外探测器的经销、展览、学术研讨和申请专利等活动中,已经公开了相关技术,不再是商业秘密。某芯微电子还反诉某德红外商业诋毁,要求其停止诋毁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300万元。

目前,该案已升级为刑事案件,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并逮捕,但仍有部分嫌疑人在逃。法院已裁定中止民事诉讼,待刑事案件结案后将继续审理。

警惕“内鬼”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一旦泄露或被窃取,将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公司前员工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频发,员工离职已成为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高危因素。

涉及商业秘密泄露的离职员工往往任职于企业中的关键岗位,如部门主管、经理、工程师等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这些员工在职期间能够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信息,一旦离职,这些商业秘密就可能被泄露。

此外,一些离职员工还可能通过“内外勾结”或“自立门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或个人合作,联手窃取或非法传播企业的商业秘密,或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在新公司从事与原企业相同的业务。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可能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程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事前预防胜于“亡羊补牢”。企业应有效加强员工管理,构建全过程管理机制,降低离职员工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利益。

入职严审与协议签订。在员工入职前,进行全面背景调查,核实其过往工作经历、职业道德及保密能力,确保入职员工具备基本的保密素养。同时,签订保密协议及竞业限制协议,规定保密期限及违约责任,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保密责任感。

在职监控与权限管理。建立员工行为监控系统,关注员工对商业秘密的接触、使用及传播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行为。同时,根据岗位职责,细分员工接触商业秘密的权限,确保信息访问的最小必要原则,减少泄密风险点。

离职审计与后续跟踪。员工离职前,应进行全面审计,检查其是否妥善交接商业秘密相关资料,确保无遗漏或非法复制。同时,建立离职员工信息跟踪机制,关注其再就业动态,确保其遵守竞业限制协议,防止利用原企业商业秘密从事竞争活动。

此外,企业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并在必要时依法维权,一旦发现商业秘密被侵犯,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寻求法律保护。

来源:六安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