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坤在第一时间知道后,立即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将一纸诉状送到了“四川芬达”手中。随后在4月24日,杨坤还在社媒发长文就此事做出回应,解释了一切的前因后果。
近日,网红“四川芬达”通过模仿歌手杨坤,涨粉一百多万,获取巨大的流量池。
杨坤在第一时间知道后,立即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将一纸诉状送到了“四川芬达”手中。随后在4月24日,杨坤还在社媒发长文就此事做出回应,解释了一切的前因后果。
一开始,有人认为杨坤身为明星,被人模仿本来是好事一件,告对方显然太过于小肚鸡肠。
也有人认为他太小气,玩不起,没有格局。
网红模仿明星本来是一件娱乐兴致的事情,模仿得好了,甚至还能成名,可这一次,“四川芬达”绝对不单单是模仿那样简单。
在长文中,杨坤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点:
一、身为公众人物,愿意被模仿
杨坤表达了自己对于模仿的看法:自己拥有独特声线,一直在被模仿着,身为一名公众人物,只要能为大家带来快乐,愿意接受这些“冒犯”。
二、到底是被模仿还是被侮辱丑化?
但是,就“四川芬达”创作的内容,分明就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带着“模仿”的幌子,进行刻意的侮辱丑化,甚至有些内容有低俗擦边的性质,显然,这不是一个模仿者该做的事情。
三、投诉对方后变本加厉
针对“四川芬达”侮辱丑化行为,他第一时间就在互联网平台投诉过,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可是对方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还变本加厉,在收到维权提醒后发布了更多带有恶意内容的视频。
尽管对方后面通过视频进行道歉,但完全将自己包装成弱者,将杨坤推上了风口浪尖,将道德绑架玩得很溜。
对于“四川芬达”的道歉,到底是真心悔过还是炒作呢?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方就涨粉百万,牟利无数。
四、创作自由不应该成为网络霸凌的遮羞布
鉴于此,杨坤用“早已透支最后的信任”,来表达了对“四川芬达”的感受。
如果今天撤诉,明天恐怕又会被对方用“道歉后被追责”的剧本来编排他,正是因为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无底线炒作手段,让杨坤失去了最后的耐心。
杨坤指出,他之所以拿出法律武器,并非是针对艺术模仿者,而是针对那些打着娱乐的幌子进行网络施暴的人。
他鼓励创作者进行二次创作,但不接受侮辱和调侃性质的模仿,以侮辱丑化手段成流量手段的人,将整个网络环境弄的乌烟瘴气。创作只有不可扼杀,可一定不能越过那条红线,否则所有公众人物的尊严将会被践踏。
五、自己是被侮辱者,将捍卫自己的底线
全力支持中央网信办的“清朗行动”,呼吁大家维护健康的网络空间,拒绝违规引流和恶意炒作,针对被侮辱,将坚定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底线。
仔细观看“四川芬达”发布的模仿视频,确实存在恶意的丑化和侮辱,甚至还有擦边低俗的行为,虽然娱乐了大众,可传递出来的并非正确的价值观,杨坤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是一个正常且正确的举措。
四川芬达在直播的时候,将背景板P成了《中国好声音》时期的logo背景,还大玩杨坤“32场演唱会”的梗,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吸引了无数观众驻留。
此前,四川芬达在道歉后表示:声音和长相是父母给的,没办法改变,以后不再做模仿内容。
最后,他们站在一个弱势群体的位置做出表态:该承担的责任一定会承担,希望杨坤能给自己一次机会。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模仿与被模仿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只要不去触碰那条红线,一般没什么问题。
可如果像杨坤所讲的那样,打着娱乐的旗号去恶意侮辱和丑化个人形象,以创作自由来进行网络霸凌,性质就不一样了。
创作者需要创作自由,但绝对不能以伤害他人为基础,更不能以传播负面的价值观为手段,去炒作赚取流量牟利。
来源:衣在配不在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