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动态影像与游戏的文化产品,如何在特定的美术馆空间展示,让观众真切地体察到“黑神何以炼成”?近日,“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核心,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
一个动态影像与游戏的文化产品,如何在特定的美术馆空间展示,让观众真切地体察到“黑神何以炼成”?近日,“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核心,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角色、场景、道具等内容。展品包含游戏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周边衍生品等900多件。从直面天命的恢宏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细腻塑造,游戏制作团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见。作为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游戏,这场展览不仅限于满足玩家情怀,还注入了更多对中国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学的思考。
展览占据了美术馆从负一层到三层的展陈空间。其中,展览的第一层以“破顽空”与“载群生”为主题,展品以《影神图》长卷的方式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神妖谱系,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古老的传说之中。玩家不仅能够欣赏到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还能够通过展览了解游戏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来源,进一步增强对游戏的认同感。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丰沛的图像系统,创作者从中国的《山海经》到众多志怪小说、演义的插画中汲取灵感,深入东方图像宝库的丰厚宝藏,展开璀璨无尽的视觉想象。”
在这场展览中,还能找到《黑神话:悟空》游戏里诸多中华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极致表达。例如,“天命人”等身人偶模型,其身上的凤翅紫金冠的冠体取自唐代翼善冠的“山”字造型,庄重威严;铠甲采用唐代明光铠的样式,整体与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中关公所穿的铠甲极为相似。铠甲上锁子纹、如意纹的处理手法,更是对传统甲胄设计的一种致敬与创新。
此外,12根1∶1还原制作的金箍棒成为观众打卡的热点。其中最震撼的是“天命金箍”,重达38公斤的实心棒体在玻璃柜中散发着冷冽光泽,底部的莲花座复刻了明代鎏金工艺。
转过《影神图》长卷,五百个葫芦在暗金色灯光下静静展出,展现出东方美学的当代魅力。如湘妃葫芦的泪痕是用天然琥珀镶嵌,燃葫芦的火焰纹是琉璃烧制的渐变釉色,宝莲玉葫芦半透明的材质中悬浮着的微型莲花采用的是明代缂丝工艺。“这些葫芦不仅是道具,更是文化密码。”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宣学君介绍,乾坤彩葫芦的八卦纹源自山西晋城青莲寺的宋代斗拱,而鎏金兽首则参考了云冈石窟的护法金刚。“展览的许多模型是第一次制作,在质量和还原度上达到了很高水准。整个展览的大部分手稿、模型也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宣学君说。
在位于二层的“明邪正”和“开尘锁”单元,是游戏6个章节的核心叙事,通过黄风岭与小西天等游戏场景的复刻,将神话想象与技术革新以虚实融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展现游戏创作的台前幕后与文化溯源。在黄沙漫卷的场景中,观众能够体会到视觉与情感的交融——高高的崖壁下,无头身半披粗布破衫,手弹弦琴,在隐隐回荡的说书乐中。高达2.8米的灵吉菩萨头像十分生动逼真。据悉,这是策展团队在两三个月里赶制出来的,丝丝可见的头发是一根根植上去的。
在“开尘锁”单元,一块巨型的大屏,可在正前方现场操作游戏,大屏四周环绕着一块块按陕西蓝田水陆庵实景1∶1复刻3D打印的悬塑,每块都有一米多高,它们对应的是大屏上的游戏场景——当天命人在压迫感十足的环境中奔跑腾跃时,转身就可以细看咫尺之内真实的悬塑细节,有一种人进入画中的感觉。
而在“踏云光”与“会元龙”单元,观众能够见证经典文本在当代的转译。展览通过游戏内的改编阐释了《西游记》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现代语言与形式进行传达。这里不仅是游戏的再现,更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例如,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画家关良和戴敦笔下的孙悟空形象,《清彩绘全本西游记》《荣宝斋画谱》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及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小人书《齐天大圣》和诸多外文版的《西游记》。
在展览的地下一层,安排了一处“悟道场”,在这里观众可以放下手柄,倾听内心的声音,思考自己对游戏与现实的理解。打坐是这个游戏里的独特存在,多达10多处。因此,在展览中也专门设置了多个可以打坐的蒲团。当观众入座,面前屏幕中的场景不断变换,转换为游戏里的空山深林、蝉鸣叶语,进入禅定的“修炼”。“玩家自己真正坐上蒲团,感受和意境就升级了,可以置身游戏的这片天地之中,这也是虚拟与现实的一个结合。”宣学君说。
游戏《黑神话:悟空》重构了西游神话,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领略东方美学的当代魅力。当传统笔触幻化为游戏场景的动态留白时,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正在展开。
据悉,为了让游戏《黑神话:悟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作团队走遍全国,实地扫描许多古建古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总监杨奇回忆道,他们扫描重庆大足石刻时,建模一度达到“10亿面+”。这一技术实践背后是对传统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现,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动画教育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摇篮,中国美院早在20世纪便奠定了“诗性动画”的传统——从《大闹天宫》的装饰性线条到《山水情》的水墨意境,皆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探索密切相关。早在数字艺术尚未兴起的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就已前瞻性地设置了涵盖传统绘画、数字技术等跨学科课程体系,这种超前布局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20年前,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就提出“将文人画写意精神注入数字媒体教学”“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动画系的课程设置以此为出发点,突破了“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强调“动画即综合艺术”。《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的生动呈现,印证了20年前播下的艺术种子已然开花结果。(本报记者 李百灵)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