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全国铁路系统启动“书香列车”专项行动,将流动的车厢打造为移动的图书馆,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编织起全民阅读的传播网络。这不仅是对“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交通运输行业从“功能载体”向“文化载体”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当高铁动车组
2025年4月,全国铁路系统启动“书香列车”专项行动,将流动的车厢打造为移动的图书馆,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编织起全民阅读的传播网络。这不仅是对“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交通运输行业从“功能载体”向“文化载体”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当高铁动车组与纸质书籍相遇,当站台候车室与数字阅读接轨,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迁徙”,正在重新定义现代交通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立体化文化空间,让旅途成为沉浸式阅读场景。铁路系统通过“空间再造”将阅读体验融入出行全流程。在京沪高铁“复兴号”列车上,可自由取阅的环形书架与扫码即听的“有声书墙”相映成趣;成都局集团在成渝城际列车推出“巴蜀文化主题书吧”,扫码即可获取三星堆考古电子期刊;广州南站候车厅设置的“岭南文化数字长廊”,让旅客在候车间隙就能完成对广府文化的“深度游览”。这种“物理空间+数字资源”的立体建构,使原本碎片化的出行时间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获取过程。正如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文化先行”指导意见所指出的,现代交通体系正在从单一的位移服务向复合型文化服务平台演进。
创新型服务供给,重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书香列车项目彰显了铁路服务的范式革新。哈尔滨铁路局与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动的“漂流书屋”工程,通过智能书柜实现“甲地借阅乙地归还”;郑州东站开设的“红色阅读专列”,运用VR技术让《红旗渠》等著作中的人物“走”出书页;广铁集团在粤湘琼三地推出的“铁路书单”小程序,依据旅客购票信息智能推荐沿途城市文化书单。这些创新举措突破了传统阅读服务的时空边界,使铁路网络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数据显示,试点线路的书籍月均流通量达传统图书馆的2.3倍,印证了交通运输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普惠性价值传导,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在开往大凉山的5633次公益性慢火车上,“流动书箱”每月为沿线彝族村寨更新500册双语读物;青藏铁路的“天路书香工程”建立起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图书驿站;南宁局集团在边境口岸站设立的“国门书吧”,成为中越边民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书香社会”的深层要义。当疾驰的高铁将经典著作送往中心城市,古朴的绿皮车也在向深山远寨输送精神食粮。这种全覆盖、多层次的服务网络,恰如毛细血管般将文化养分输送到社会肌体的每个角落,让全民阅读真正成为没有门槛的“行为习惯”。
驰骋的铁轨载着书香穿越山河,流动的车厢化作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这场始于铁路系统的阅读革命,不仅构建起“人在旅途,书伴我行”的新型文化生态,更在更深层面推动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跃升。当列车报站声与书页翻动声共鸣,当钢轨振动与思想激荡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服务创新,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坚守与智慧重构。这列开往春天的“文化专列”,正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鸣笛远航。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