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肺愈无界|ELCC-SCLC前沿热点解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0:02 2

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免疫联合化疗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新标准,随着以特瑞普利单抗为代表的国产PD-1联合化疗获批SCLC并纳入医保,极大的降低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负担,惠及广大SCLC患者。同时在各大学术

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免疫联合化疗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新标准,随着以特瑞普利单抗为代表的国产PD-1联合化疗获批SCLC并纳入医保,极大的降低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负担,惠及广大SCLC患者。同时在各大学术会议中,SCLC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领域也在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深入传递ELCC欧洲肺癌大会的最新科学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与临床经验共享,“肺愈无界”系列学术栏目第二期将聚焦SCLC前沿热点。

第二期学术栏目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牵头组织,采取线上会议模式,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永生教授分享2025年ELCC大会中SCLC的前沿热点。

分享环节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共同围绕SCLC最新研究进展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洞见的学术探讨。

01. 苏春霞教授开场致辞

肺癌诊疗的发展历经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时代,如今已经走入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类药物的新时代,随着越来越多新药的上市,每一次重磅学术会议不仅是领域内的关注焦点,更是指引临床探索前进的航标。ELCC是肿瘤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术平台,不久前落幕的第15届ELCC大会中,中国研究者关于SCLC的临床研究闪耀全场,20余项研究成果入选口头报告或壁报展示,万众瞩目的新靶点DLL3取得突破性进展,免疫联合化疗、表观遗传等领域也有新进展,展示了中国研究者在SCLC领域的深耕不辍,表明中国在SCLC诊疗领域的研究已经居于世界前沿。本次会议荣幸邀请到5位来自全国的肺癌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2025 ELCC大会中SCLC领域的前沿热点与关键进展,共同探讨SCLC诊疗的未来方向。

02. ELCC SCLC领域前沿热点解读

在第二环节中,王永生教授针对2025 ELCC大会中SCLC领域的前沿热点进行分享与解读,以下是免疫治疗数据更新、新型免疫/靶向治疗进展、SCLC转移治疗进展、疗效预测与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精华内容:

免疫治疗数据更新

本次大会公布了ASTRUM-005R、ARSENAL、CLINATEZO等多项免疫治疗相关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夯实了ES-SCLC免疫治疗的一线地位;ADRIATIC研究数据更新显示,度伐利尤单抗治疗显著延缓了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患者的胸外进展(18.2% vs. 25.2%),尤其是脑转移(6.8% vs. 12.4%),该研究中国亚组患者的PFS和OS获益显著,数据与全球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研究为LS-SCLC带来重大突破,开启了LS-SCLC免疫治疗新时代。

新型免疫/靶向治疗进展

DeLLphi-301研究此前结果显示,在既往经治的SCLC患者中,塔拉妥单抗表现出抗肿瘤活性、持久的客观反应和有希望的生存结果,第2阶段试验结果则显示在患者报告结果中,塔拉妥单抗在改善功能和症状结果方面的潜在益处。本次ELCC大会更新数据则显示,对比真实临床实践中使用的治疗方法,塔拉妥单抗在TTD、PFS、OS、ORR等方面具有临床益处;BNT327联合铂类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确认ORR为85.4%,中位PFS为6.9个月,12个月OS率为72.7%,BNT327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SCLC确认ORR为41.5%,整体疾病控制率(DCR)为87.7%,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3级的发生率为78.6%;新型靶向B7-H3的ADC YL201在基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SCLC患者中颅内疗效良好,ic-ORR为30.0%,中位ic-PFS为6.2个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作为铂类耐药复发性(PRR)SCLC二线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和安全性,疗效可评估患者中ORR为25.0%,中位PFS为5.3个月,中位OS为14.4个月。未来更多创新疗法将有望为SCLC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小细胞肺癌转移治疗进展

免疫治疗时代,全脑预防性照射(PCI)在免疫治疗策略中的作用得到强调,对一线接受免疫联合化疗的ES-SCLC患者,有望带来生存获益并降低脑转移发生率(1年累积脑转移发生率:13.8% vs. 53.4%,P=0.002);研究显示肝转移和骨转移患者在6个月时的生存率更高,但长期随访下优势消失,由于样本量较小仍有待进一步明确;BRCA2和XRCC2或可通过调控肝转移及免疫微环境影响疾病进程,不可忽视肝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疗效预测与生物标志物

小细胞外囊泡miRNA可作为ES-SCLC免疫化疗疗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CASPIAN和IMpower133 III期试验事后分析提示,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在ES-SCLC中具有强大预后价值,LIPI阴性患者的预后不佳,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有限;EPSILoN评分可作为SCLC患者的预后临床评分,PFN2、CTSB、PTPN6和SLC35C1是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预后标志物;CANTABRICO研究显示,循环中中性粒细胞基线PD-L1表达水平可预测ES-SCLC患者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对比周围型SCLC,中央型SCLC确诊时分期更晚,对一线治疗的反应率更低,预后更差;基线CT影像组学可预测ES-SCLC对化疗及化疗免疫疗法的反应;基于CT的瘤内和瘤周放射学特征可准确预测SCLC远处转移风险。总之,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评分工具等在预测SCLC治疗疗效和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为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03. 精彩讨论

在学术分享环节后,苏春霞教授、褚倩教授、储天晴教授、王慧娟教授、邬麟教授围绕4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热点问题1

苏春霞 教授

ADRIATIC研究自2024年初次登场便成为LS-SCLC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此次ELCC中国人群数据的更新进一步巩固了免疫治疗序贯同步放化疗在LS-SCLC领域的治疗地位。那么在临床实际应用这一疗法时,有什么需要注意或关注的问题呢?在LS-SCLC的免疫治疗领域,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

褚倩 教授

ADRIATIC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作为同步放化疗后巩固治疗可延长PFS和OS,此次更新显示中国亚组患者同样获益显著。此前NRG-LU005尝试进行类似探索,并将阿替利珠单抗的应用前提至放化疗阶段,但未能取得阳性结果,显示了免疫治疗介入时机的重要性。免疫治疗联合放疗的应用可能导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炎风险增高,从而抵消免疫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未来或可尝试将免疫治疗的应用前移至放化疗之前,并考虑优化放疗分割方式以动员免疫,双抗等药物的更新同样值得期待。

储天晴 教授

免疫治疗在SCLC领域最初应用于ES-SCLC患者,但这部分患者的基础状况已经较差,因此,将免疫治疗的应用推进至LS-SCLC是发展趋势,ADRIATIC研究取得的成果众望所归。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SCLC的手术转化,期待相关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评估手术转化是否可带来OS获益。

热点问题2

苏春霞 教授

双特异性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是目前的热门领域,DLL3&CD3双抗塔拉妥单抗以及PD-L1&VEGF双抗等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SCLC的诊疗中,双抗有何开发前景?以及方案是否有联合应用的优化空间?

储天晴 教授

新型药物的发展值得期待,塔拉妥单抗在DeLLphi-301研究取得成功后开展的DeLLphi-305研究值得关注,塔拉妥单抗与既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作用机制不同,或可在维持治疗中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未来联合治疗、生物标志物筛选等方向均值得探索。

王慧娟 教授

双抗的临床应用难点在于适用人群筛选,治疗获益优势人群仍需探索。现阶段基于双靶点有望取得更好疗效的假设可能仍需进一步在特定人群中进行评估;DeLLphi-305研究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期待其最终结果;CD73&PD-1双抗可能具有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热点问题3

苏春霞 教授

SCLC患者的脑转移风险高,是临床诊疗中关注的焦点。本次大会上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预防性脑照射)都有显著的疗效,这对未来脑转移的预防及治疗探索有何启示?

王慧娟 教授

PCI既往是SCLC治疗中一种较为激进的治疗模式,但该模式在ES-SCLC指南中的推荐等级在逐年下降,提示该模式或难以根本性解决脑转移问题,对于已经接受PCI的患者,如再发生脑转移,可能缺乏有效的后续干预手段。针对LS-SCLC患者,在当下的免疫治疗时代,考虑到免疫治疗与ADC等新型药物的颅内效果,PCI的必要性同样值得商榷,研究数据支持定期监测也有望取得不劣效于PCI的作用。对于SCLC患者,PCI的价值需要全面权衡,对于经治疗可达到完全缓解(CR)的LS-SCLC患者,PCI或具有一定价值,但对于ES-SCLC患者,未来或更多通过随访监测进行管理。

邬麟教授

无论是LS-SCLC还是ES-SCLC,脑转移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研究数据显示,PCI的临床价值与密切随访接近。既往对于疗效较好的患者可能采取PCI,但随着免疫治疗进入LS-SCLC,PCI的价值面临挑战,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重新评估PCI的价值。

热点问题4

苏春霞 教授

本次ELCC大会上公布了多个研究,揭示了生物标志物在SCLC诊疗中的新方向与新可能。还有哪些可能的发掘方向?还存在着哪些有潜力的预测手段值得探索?

邬麟教授

目前SCLC仍然缺乏有效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尽管在分子分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指导临床仍存在一定距离。本次ELCC大会中的研究显示了生物标志物的一定价值,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也可能是值得期待的方向。期待未来更多关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落地临床实践。

褚倩 教授

目前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探索未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未来随着数据的积累,或许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取得一定的突破。

04. 苏春霞教授总结

本期线上会议探讨了SCLC诊疗与探索中受到关注的4个关键问题,关于LS-SCLC中免疫治疗的应用、双抗类药物的探索、PCI对脑转移的临床价值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探索。SCLC是极具挑战的肺癌亚型,如今治疗策略正不断丰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发展迅速,其中中国研究者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SCLC的治疗迎来了全新时代。期待越来越多设计新颖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丰富SCLC的临床实践可选药物,通过生物标志物探索筛选治疗获益优势人群,更期待中国原创的临床研究,为SCLC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好声音”,做出更多中国贡献。

审校:Aurora

排版:Aurora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