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爱国将领杨靖宇将军:“山林里的游击诗人”(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14:46 2

摘要:之前两期我们讲述了因叛变革命、卖主求荣导致杨靖宇将军最终牺牲在白山黑水间的几位叛徒,这期我们来讲讲关于杨靖宇将军那些年的故事。

杨靖宇将军

之前两期我们讲述了因叛变革命、卖主求荣导致杨靖宇将军最终牺牲在白山黑水间的几位叛徒,这期我们来讲讲关于杨靖宇将军那些年的故事。

要说杨靖宇将军战斗的故事啊,那就得从他小时候开始说起了。

1905年2月,杨靖宇将军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一个小村子,他原名叫马尚德,自幼家境就十分贫困,幼年丧父之后,家中更是一贫如洗,他体弱多病的母亲整日做长工,艰难地将他兄妹几人拉扯长大。

杨靖宇将军在这种环境下,自小就很有志气,希望长大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能够让家里人都过上好日子。

等到杨靖宇将军13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了,家中生活的重担一下就落在杨靖宇肩上,他去给地主家放牛、干农户获取微薄的收入,好在地主为人比较和善,看他家境艰难,时常也会给杨靖宇将军一些特殊照顾。

但地主家的傻儿子却是个纨绔子弟,仗着家里有钱有势,时常用手欺负一些小伙伴,有一次,他把杨靖宇将军的朋友给揍得鼻青脸肿,杨靖宇将军见状立刻动手阻止了他的暴行,地主家的傻儿子看到杨靖宇将军横加阻拦后,气愤地说道:“我只要跟我爹说一句,你就做不成了!”

却没想到,杨靖宇将军听完后说道:“你爹要是知道你在这横行霸道,你觉得你爹是帮我还是帮你?你以后不准再欺负别人,否则有你好果子吃!”

这句话,还真就把地主家的傻儿子给镇住了,毕竟他爹要是知道他随便欺负人后,每个月就会少给他很多钱,所以他思前想后还是收起了性子,不再随便欺负人了。

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靖宇将军不仅从小就非常具有正义感,说话时还有理有据,对待弱势一方始终保持着怜悯心和正义感。

而杨靖宇将军在地主家干活的几年时间,地主看他干活非常勤快,为了也比较忠厚,就资助他去学堂学习,而杨靖宇将军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18岁时考上了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

也正是因此,他在学校期间开始学习一些新理念、新知识,受到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他开始与同学秘密参加一些革命活动。随后的几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正式投入到了革命的浪潮中。

直到......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负伤牺牲。这位“草根战神”的军事传奇彻底落下帷幕。

杨靖宇将军,一个从未进过军校学习的农民之子,用中国传统智慧与无数次的实战淬炼,在东北这块白山黑水间书写了游击战的巅峰范式。

李德

李德,一个虽怀有帮助中国革命的良好愿望的中共中央军事顾问,屡次因为错误指挥差点使中共临时中央和工农红军几近灭的男人,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略带不屑地称杨靖宇将军为“山林里的游击诗人”。

但关东军作战课的档案中,却清楚记载着第一路军的讨伐行动,成功率从未超过百分之十七。

这种反差,源自于杨靖宇将军将传统兵法与东北特殊地理环境结合的天才创造。

伏击艺术

在1933年9月21日的山城镇伏击战中,堪称游击战术教科书、“游击战典范”。

杨靖宇将军提前三天便派侦查员在公路两侧的柞树林中铺设枯树枝,制造出“重型车辆通过”的假象。当日军守备队的28头鬼子乘坐三辆卡车进入伏击圈时,预先填写的松树炮突然炸断公路,两侧抗联战士用抬杆炮和手榴弹发起攻击。这场战斗,仅仅持续了12分钟, 日军无一生还,而抗联战士仅有3人受轻伤。

松树炮

松树炮:将松树树干掏空填入炸药。

抬杆炮

抬杆炮:也就是自制的长管火铳。

更为精妙的使,杨靖宇将军故意在战场上留下一辆完好的卡车和部分枪支弹药,诱使日军第二师团增派120人前来“复仇”。两周后,杨靖宇将军在此布置了三层伏击圈,利用秋季落叶掩盖射击点,此战毙伤日军87人,创造了6:1的战损比。

而这种“钓鱼式伏击”被日军称为“杨之毒计”,关东军为此专门制定《反游击作战条例》,禁止小股部队单独行动。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

在1934年2月的红土崖奔袭战中,展现了杨靖宇将军对骑兵运动的独特理解。他注意到东北冬季雪地行军的特殊性。要求战士给马蹄钉上自制铁掌,使骑兵在零下30°C的环境中仍能保持每小时15公里的行进速度。侦查员伪装成伐木工人,携带的不是传统口令,而是特殊的桦树皮哨声。安全情况就吹三长两短,撤退则吹连续的短音。

在发起攻击前,他让20名朝鲜族战士携带米酒混入镇内,趁伪军警备队聚餐时突然夺枪射击,里应外合下解决战斗,仅用时18分钟。

此战缴获120匹战马,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支成建制骑兵部队的核心力量。

日军战史记载:“该部骑兵能在10公里外分辨雪地马蹄印的新旧,其机动速度远超帝国骑兵联队。”

杨靖宇将军的化妆侦察战术绝非简单的服饰模仿,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情报——伪装——渗透

化装成日军的抗联战士真假难辨

在1936年6月的通化奇袭战中,朝鲜族战士朴哲不仅身穿日军少佐制服,还携带盖有关东军司令部印章的“调防命令”,甚至掌握了日军第十二兵团的日常口令。

进入县城后,他们故意在伪军司令部门前抱怨“道路结冰影响装甲车行进”,成功麻痹哨兵。而更绝的是,抗联战士在屋顶架设缴获的九二十重机枪时,故意暴露部分身影,让伪军误以为是“日军在调整部署”。这种虚实结合的心理战,使150名伪军在10分钟内集体缴械。

据日本宪兵队报告,在此战之后,通化地区伪军甚至出现了“恐日证”,见到穿黄军装的部队就先鸣枪示警,导致多次日军内部误击事件。

在杨靖宇将军的战术手册中,画满了东北山林的高等线图,每条河流的结冰期、每片松林的遮密度都有详细的标注。

在他独创的“季节战术”:

春季:利用化雪期破坏铁路;

夏季:在沼泽地中布设防骑兵陷阱;

秋季:借密林中的红叶掩护进行机动;

冬季:依托密营进行游击战。

这导致关东军的机械化部队始终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日军第七军团参谋长平田正判曾无奈地说:“我们在地图上标注的安全区,恰恰正是杨匪的最佳战场。”

这位曾在豫南领导万余农民打土豪的革命者,将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众工作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游击战争的组织艺术。

1936年抗联第一军整编时,杨靖宇将军推行“三三制党小组”模式,又称为“铁壁式组织”,将党支部建立在战斗小组。每组10人战斗班必须包含3名党员、3名团员和4名群众,党员担任正副班长,团员负责宣传和警戒,群众战士则由党员结对帮扶。

在这种“细胞式”组织架构中,使党组织渗透到最小的作战单元。就在1937年的本溪突围战中,一个班的党员全部牺牲之后,团员自动接过指挥权,带领群众战士突围,

在日军情报部门截获的抗联文件中显示,抗联第一军党员发展实行“双介绍人制”,新党员必须在战斗和群众工作中经过三个月考察,这种严格的组织纪律让抗联战士在日军“怀柔政策”下始终保持纯洁性。

据统计,1936年—1939年间,抗联第一军叛徒比例仅为百分号之零点七,远远低于同时期其他抗日武装。

杨靖宇将军面对日军“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的经济封锁,在长白山深处建立起完整的后勤网络。

冰天雪地中的密营

密营体系包括:中心根据地、中转补给站和临时宿营地。

在每个密营都配备被服厂、修械所甚至还有小型印刷厂。

1937年,袭击日伪“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时,杨靖宇将军他特意挑选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作为保护对象,缴获的12台机床和5吨的钢材,一度支撑抗联军工生产长达8个月之久。更具有创造性的是,他建立了“山林贸易网”,这种贸易方式通过猎户、伐木工与关内地下党联系,用鹿茸、皮草等换取药品和电台零件。这种经济自给自足的能力,使抗联第一军在1938年最艰难的时期,仍能保证每个战士每月3发步枪弹和1枚手榴弹的弹药补给。

朝鲜在华抗日组织传单

在心理战术上,杨靖宇将军的心理战涵盖文化、语言、情报等多个层面,在语言艺术上,他组织朝鲜族、满族战士成立“日语喊话队”,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劝降内容:

对日军士兵则强调“你们的目前还在北海道挨饿”,对伪军则喊“你的土地都被开拓团占了”。

1938年秋,他让人将《思乡曲》填入日语歌词,用缴获日军的军用喇叭在日军据点外播放,导致日军一个中队当晚发生3起士兵逃亡时间。

在文化渗透方面,抗联战士在张贴传单时,会同时留下用日语书写的《孙子兵法》名句,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这种文化攻心战术,使日军基层官兵产生了“对手值得尊敬”的复杂心理。

而最精妙的是情报心理战,他故意向伪军泄露半真半假的“杨靖宇行踪”,1939年3月,日军根据“可靠情报”在辉南山区部署重兵,准备伏击杨靖宇将军带领的队伍,没想到结果遭遇的却是抗联埋设在此的假电台和空密营,而真正的主力早已全部转移至长白山腹地。

杨靖宇将军的存在,在抗联第一军中早已超越军事指挥官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甚至让敌人产生了某种敬畏心理。

日军军医秋山德藏在解剖报告中记载:“胃中未发现一粒粮食,只有棉絮13克、树皮碎屑32克、草根纤维48克”。

这便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为了解杨靖宇将军为何能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日军重重包围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并且能够一直抗争到现在。所以,日军割下杨靖宇将军的胃送检,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这种肉体承受力,成为抗联战士的精神旗帜。

1939年冬季反“讨伐”中,第三师师长李明山在零下40°C的环境中行军三天,双脚冻掉脚趾仍坚持战斗,他说:“杨司令能吃树皮,我们就能走雪地。”

油画中杨靖宇将军身陷重围

最具有震撼力的一幕,就是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

据目击者回忆,他身中两枪仍单膝跪地射击,直至心脏被击穿。

这种“不倒战神”的形象,通过被俘伪军的口述,在东北各地传播,形成了“杨靖宇不死”的传说。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仍有伪军据点在听说“杨司令率部来攻”时不攻自溃。

自此,杨靖宇将军的威名远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曾经和抗联一起并肩作战的朝鲜领导人在回忆录中写到:“1936年第一次见到杨司令,他的手像铁钳一样有力,握手时我就知道,这是能带领我们打胜仗的人。”

在朝鲜独立军内部,“学习杨靖宇战术”成为必修课程。

在日本,1940年《读卖新闻》的“特派员报告”中,首次使用“伟大的敌人”来形容杨靖宇将军,文中写道:

“他让我们明白,即使没有飞机大炮。仅凭信念和智慧,也能成为战场上的强者。”

这种评价,在战时的日本媒体中极为罕见,从侧面反映出杨靖宇将军带来的精神冲击。

关于关东军拍摄的《濛江讨伐战纪实》影像中,杨靖宇将军最后的战斗画面被反复播放,这个镜头在日军内部造成强烈的震撼,时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的东条英机在给天皇的奏折中承认:“杨匪之顽强,实为皇军之劲敌,其精神力量,不可小觑。”

东条英机

这种“死亡姿态”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具体战斗,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在抗联后来的战斗中,多次出现战士模仿“杨靖宇射击姿势”进行最后的抵抗,这种精神传承,让日军感到恐惧。

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一种无法摧毁的信念。

而杨靖宇将军,他通过卓越的战术指挥,以及抗战以身殉国体现出的精神,征服了日军,成为了日军最为恐惧的名将。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