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钱人造鸡蛋再现?20年谣言背后:人造蛋的科学真相与商业骗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20:15 2

摘要: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人造鸡蛋”的相关视频老是冒出来。说用化学原料,像海藻酸钠、明胶、碳酸钙这些,就能大批生产出跟真鸡蛋样子差不多的“假蛋”,而且成本才 1 毛钱,甚至还讲“一天能产 80 万枚”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人造鸡蛋”的相关视频老是冒出来。说用化学原料,像海藻酸钠、明胶、碳酸钙这些,就能大批生产出跟真鸡蛋样子差不多的“假蛋”,而且成本才 1 毛钱,甚至还讲“一天能产 80 万枚”

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将此事当真,以为买到的鸡蛋都是人造的假鸡蛋,还有一部分人以为发现了商机,就去寻找骗子交钱买制作假鸡蛋的技术。这类视频通常有下面这些特点:

实验室场景瞎拼凑:把高校化学实验,比如材料科学演示的片段,跟工厂生产线的画面拼一块,弄出个“工业化造假”的样子来蒙人

成本故意吹大:故意不管原料成本、设备投入还有人工费用,光拿“单个的原料成本”来忽悠观众。

感官上骗人:通过快速剪辑、用滤镜处理,把人造蛋的物理毛病,像蛋壳没气孔、蛋黄没腥味这些,都给盖住。

有个典型例子:2025 年 3 月,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个“人造鸡蛋工厂”的视频在传,说用海藻酸钠弄蛋清、碳酸钙做蛋壳,一颗成本才 0.1 元。后来一查,这视频其实是某高校材料学院做科普实验的片段,实验室里的东西没蛋壳,也不能吃,而且一颗成本超过 4 元。

天然鸡蛋壳有 6 层挺复杂的结构,像乳头层、栅栏层、油质层这些,又透气又抗菌。上海市农科院做实验发现,人造蛋壳只能用碳酸钙粗粗地弄,表面光溜溜的没气孔,轻轻一捏就碎了,而且也没法跟天然蛋壳的透光性和硬度比。

技术难点在这:蛋壳内层的纤维膜得生物合成,现在的技术没办法低成本弄出来

成本比真鸡蛋高多了:在实验室里做一颗“人造蛋黄”,得用 0.3 克海藻酸钠(差不多 0.05 元)、0.01 元的色素、0.1 元的模具损耗,光蛋黄这部分成本就到 0.16 元了,要是再加上蛋清和蛋壳,总成本超过 0.5 元,是真鸡蛋的 4 倍。

规模成本也不行:搞工业化生产得有配套的生产线、无菌的环境,设备投入超过千万元,可真鸡蛋规模化养殖成本低到 0.3 元一枚。

经济上也说不通:要是“人造鸡蛋”成本真的是 0.1 元,那卖价得低于 0.2 元才有竞争力,可市场上真鸡蛋零售价一般在 0.5 到 1 元,造假的根本赚不到钱。

感官和营养都有毛病

气味:人造蛋加热以后会有刺鼻的化学味,真鸡蛋是因为蛋白质变性才有腥味。

口感:人造蛋的蛋清跟胶冻似的,蛋黄弹性不正常,跟橡胶似的,真鸡蛋煮熟以后蛋黄容易碎、蛋白能分层。

营养:人造蛋没有天然鸡蛋里的活性成分,像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这些,还可能有明矾这样的添加剂,长期吃可能对健康有危险。

全球市场现在啥情况呢?植物性替代品这方面:美国 Hampton Creek 公司弄出来的“植物蛋”,是用绿豆蛋白当原料,主要冲着环保和素食的市场去,340 克一瓶卖 56 元,大多是用在烘焙上,可它没法替代新鲜鸡蛋。传统鸡蛋占主导地位: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鸡蛋生产国,2024 年鸡蛋产量超过 3000 万吨,市场里 99%都是天然鸡蛋,人造蛋根本没地方活。

监管部门是这么行动的:抽检结果显示,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检了全国 2000 批次鸡蛋,没发现“人造鸡蛋”。消费者投诉的“假鸡蛋”,检测后发现都是因为储存不当或者饲料有问题才变得不正常的真鸡蛋。比如说:2024 年 12 月,安徽有个消费者投诉“蛋黄硬得跟乒乓球似的”,检测后发现是鸡蛋冷冻了蛋白质变性,跟造假没关系。

“橡皮蛋”就是假鸡蛋吗?蛋黄弹性大主要是因为储存温度太低了,像冷冻了,或者饲料里棉籽饼比例太高,导致蛋白质结构变了。这种鸡蛋还是能吃的,就是口感不太好。

低价就是造假吗?超市促销的时候鸡蛋价格可能低到 0.3 元一枚,这是因为规模化养殖把成本降低了,不是造假。要是市场上有 0.1 元一枚的鸡蛋,那反而不合经济规律,很可能是变质或者过期的产品。

简易鉴别方法

看蛋壳:真蛋壳粗糙还有气孔,人造蛋壳光滑得像塑料。

摇一摇:真蛋晃起来声音闷,人造蛋声音空洞。

闻气味:真蛋有腥味,人造蛋有化学的怪味。

透光测试:真蛋透光是半透明淡红色,人造蛋透光性差,颜色还浑浊。

购买的建议

选择正规渠道:去大型商超买,还有像“咯咯哒”“德青源”这样的品牌鸡蛋,能追溯源头。

警惕异常低价:比市场价格低 50%的鸡蛋得小心买。

保留证据:要购物小票,发现好像有问题赶紧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培训诈骗:有些机构打着“人造鸡蛋技术”的幌子,收好几千块学费,实际上教的是没法吃的“胶水蛋”制作方法,受害者很多是农村创业者。

流量变现:自媒体靠制造恐慌来赚点击的钱,某平台“人造鸡蛋”这个话题播放量超过 2 亿次,广告分成能有百万元。

传统产业受冲击:谣言让好多地方养鸡户的鸡蛋卖不出去,2024 年某个省因为谣言,鸡蛋价格暴跌 30%,损失超过 2 亿元。

“人造鸡蛋泛滥而且成本 1 毛钱”这就是典型的网络谣言,它传播是利用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还有对化学合成的误解。从技术能不能行、经济合不合逻辑,再到市场实际情况,都没有证据能证明这种产品存在。消费者得保持理性,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别变成传谣言的一份子。就像上海农科院专家说的:“现在的技术连蛋壳的纤维膜都仿不出来,更别说以假乱真了。”

来源:陈沫岑与她的科学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