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汽服店生存必备指南:汽服老板愁眉苦脸没客户,为了流量站队平台、连锁需谨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7 10:14 2

摘要:这两年,只要跟老板聊天,十个人里就有十个会谈起“流量”一词,做得还行会眉飞色舞的聊,做得不行的会愁眉苦脸的聊。

作者 | 吴剑国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之前都写的经营管理类的干货文章,这次写点不一样的,主要聊流量。

这两年,只要跟老板聊天,十个人里就有十个会谈起“流量”一词,做得还行会眉飞色舞的聊,做得不行的会愁眉苦脸的聊。

但涉及的相关关键词是差不多的,流量巨头、流量红利减少、流量瓶颈期到来、流量成本变高…

笔者基本上都是认真聆听、慎重接话,因为大部分时候老板都是为了分享或者吐槽,只有小部分老板是真的想要从老巫这里听意见、聊方法,而笔者也不会觉得自己说的方法一定能让老板用得上、用得好。

但听得多了,笔者的感慨自然也就变多了:流量的确是在行业里普及开来了,但也越来越费门店的钱了……

一、流量会越来越费钱

在后市场里待得久的人肯定知道,咱们行业对流量态度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以前,独立售后的“流量有毒”争议几乎没断过,行业里一度非常盛行要“戒流量之毒”,因为普遍认为线上引流的客户都是薅羊毛的。

然时移世易,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吧,局面就变了。

在新媒体平台、平台连锁等力量的带领之下,行业对“流量”的态度完全扭转, “如何做好流量运营”相关话题的热度越来越高,且流量问题也衍变成为了汽服店生存的第一问题。

到了现在,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盛行情况下,汽服店普遍认可了一件事:客户在哪,流量阵地就在哪。

没办法,不管行业怎么变,市场才是最大的指挥棒,大部分门店还是要跟着这个指挥棒才能活下来。

笔者把这些年汽服店获取新媒体线上流量的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靠自己的能力接到流量“泼天富贵”的;另一种就是通过接受“流量赋能”跟上时代的。

这两种方式,前者无需过多赘述,人家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他人想学但未必学得会;主要聊第二种方式,因为只要愿意花钱,就总有机会拿结果。

在之前的文章里,笔者提到过一个行业变化,就是现在很多门店其实比较愿意接受赋能,包括平台连锁赋能、上下游企业赋能等等,这也是行业连续多年受“连锁化和线上线下一体化”影响下出现的一种变化,也算是一种正向意义比较大的变化。

但是,也因为汽服店对“赋能”这件事接受度的提高,所以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市面上可选的“赋能”门派太多了,不知道咋选。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我认为至少在新媒体赋能这块,不外乎几大流派:流量派、设备派、项目派。

下面具体说说这三个门派的差异点。

二、新媒体赋能三大门派

先说流量派。

就像开篇的时候提到的,客户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业务就在哪里。

那么,现在客户在哪里呢?中国人民的时间一大部分都在短视频平台啊,所以得流量者得天下,得短视频者得流量。

答案不言而喻,到了现在汽服门店还不做短视频,肯定是OUT了的。

二十年前,所有的生意要用互联网重做一遍;十年前,所有的生意要用微信公众号重做一遍;今天,所有的生意要用短视频重做一遍。

这一派在具体玩法上其实分成三种:

第一种,只培训。也就是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赋能团队除了线下培训之外,也会做门店陪跑,过程中主要抓门店一个周期内拿到了怎样的结果;

第二种,保姆式全程服务。这种团队一般都把平台算法和流量底层逻辑摸得比较透,也能相对有效的解决汽服老板出不了镜、口条也不行的问题,这种赋能体系也是对门店来说价值感比较明显的赋能方式。

第三种,地推+内场派。

这种赋能方式很有点海陆空齐头并进的味道,门店缺客户是不?来,整个小卡,48.98元到68.98元不等,20人起的地推团队,再把你的失联客户找出来,电话轰炸,20天售小卡,预定三天内激活、专业团队到店推大卡,目标锁定客户三年保养……短期内收入增长特别明显,不过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派与前两个不搭界,而且还相互看不上。

再说设备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质化竞争没有未来,要做出差异化”,这些是设备派的核心论点。

最近几年,后市场比较火的“通过设备获取流量”玩法还是有一些的,主要分成两种。

一种是投入较少的设备派,主要代表是早期的摇摇机和新出来的磨盘机。前者是测底盘异响的,后者新出来没有多久,笔者目前只是听说、没亲眼见过,也不知道光碟机有啥区别,懂得老板可以评论区分享一下。

还有一种就是动不动投入几十万、上百万、现在居然还投入上千万的设备派。

老巫是乡下人,从小吃不饱饭,坐井观天的以为一家门店(在深圳)投个五十万已经是大手笔了,但后来接触到了一些店,说是光设备投入了三、四百万,感觉自己开了眼;最近接触到的店又刷新了这个记录:设备投入是千万,老板还是一个年轻人,店还是开在一个十八线小地方。

对于这种高价投入的设备派,笔者的观点是比较慎重的,有钱的老板愿意这么投是好事,提高行业档次嘛,但一般店不要碰,因为高价设备投入的背后,一定有个和这种投入相匹配的定位,他们是在用价格筛选优质客户,而且和配套相配套的配件和服务价格肯定也高,搞不好店里加的气都是进口的,所以他们的车主才能觉得“300补个轮胎不贵”。

最后是项目派。

项目派还是做差异化,做特色,要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其底子是营销玩家。

这个派系这几年的流量玩法特别多,别看现在效果最好、最火的是养护和美容这些,但最早这些都没别看上,被看上的是变速箱油、无水冷却液、可视化清洗空调、洗积碳……这里面光一个洗积碳名堂就多了去了,有干冰,有核桃沙什么的;然后又是治理烧机油,摇摇机换胶套,最近已经进化迭代到换正时链条组件了。

不过,总得来说,项目派的流量赋能,效果最稳定的的确还是咱们行业里养护、轮胎这种传统项目,成本低,利润高,玩出多少花样了。

比如轮胎。老巫最近看到一哥们,一条轮胎纯利润都上千元,信不信由你,进他直播间,保你感谢他一辈子。这是卷出天际的轮胎项目呀!敢在“宇宙第一流量平台”上喊出一条轮胎纯利过千的口号。膝盖不够用了,大写的服!

还有三膜、脚垫,虽然式微,惯性还在呢!只不过比起当年,自然是“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了。

三、可心向往之,但还是要做基本功

说句真心话,这些玩法都是有门槛的,毕竟如果没有门槛,那么肯定是进入容易出去难;而且不要信那些免费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所以,对普通门店来说,愿意并且能遇到合适的门派更好,如果有犹豫、或者对效果存疑,笔者认为还是不要轻易入局了,大概率就是颗韭菜,不是说这些门派是割韭菜的,而是过程中门店落地方面大概率会出乱子,拿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就等于白付费了么。

不妨多观察观察,一方面是看看这些门派靠不靠谱,另一方面是看自己靠不靠谱。

这两个方面,后者才是关键,毕竟门派花招再多、效果再出色,我们自己能力不足,都做不好的。再退一步讲,后者就是我们在这行讨饭吃的根基。

所以,笔者还是那句话:对于行业的各种趋势,我们门店可以心向往之,但想要稳步向前,还是要看脚下的路走才行。

这时候,又要祭出这个公式了:

在以前的文章里,笔者对这个公式进行过拆解,感兴趣的老板可以再回过头去看看。相关文章:《行业卷生卷死、老板还在“等客主动上门”吃老本,洗美店生意越来越差的原因找到了!》

只要基于这个公式,门店就能找到提升收入的三个明确措施。

增加车流:后面的率不变的情况下,车流增加,收入自然增加;

提升后面的每一个率:车流不变的情况下,每一个比率的提升都会导致收入的增加;

还有四个比率:例检率与访谈率是态度,有没有做?检出率与成交率是质量,是例检水平与访谈水平的高低区别。

其中最最关键的就是要踏踏实实在例检与访谈上下功夫,这两块做好了,门店收入不会差的。

这两块怎么做好呢?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把例检与访谈先做起来;第二步,是把例检与访谈的质量提上去。这期间,既要使用工具为员工操作提供方便外,更要从绩效上进行激励。

怎么做呢?直接针对例检、检出业务机会、访谈进行提成。而不是只对成交的订单进行提成。

为什么?这就跟门店老板选择“流量赋能”门派的时候逻辑是一样的。

老板在进行相关门派挑选的时候,主要看的一点除了价格之外,就是这个门派给不给门店一个看上去可靠的“执行标准”和效果比较直观的“判断依据(比如收入提升)”,前者可以让老板省心,后者可以让老板开心,只有这两个部分都有,老板才能放心的跟着这个门派走。

所以,在“例检与访谈”环节给员工设定专项奖励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员工按标准要求做了例检、检出了问题,与客户谈了这些业务机会,不论最终有没有成交,都给员工提成,那么员工才有动力去转化新客户、新项目。

总之还是那句话,提升转化率、提升利润水平,把技术、服务、质量这些基本功扎扎实实的做好,才是单店生存最大的底气,不管乱花如何迷人眼,这些点都不能落下。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