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通可以学习并参赛的“运思践学”数字导览小程序,启动“运河学子百村行”活动,在花船巡游中体会“运河思政”……4月26日,2025通州开漕节系列城市活动的开幕仪式上,由北京物资学院承办的“运河思政”环节中,北京市大中小学参与的系列活动启动。在“运河学子百村行”活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开通可以学习并参赛的“运思践学”数字导览小程序,启动“运河学子百村行”活动,在花船巡游中体会“运河思政”……4月26日,2025通州开漕节系列城市活动的开幕仪式上,由北京物资学院承办的“运河思政”环节中,北京市大中小学参与的系列活动启动。在“运河学子百村行”活动中,22支大中小学生实践团将常态化深入通州区22个乡镇街道,他们将通过运河文化宣讲、关爱帮扶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传承民间技艺、制定文旅商业文案、挖掘乡村品牌等形式,为运河两岸的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4月26日,在通州区三庙一塔大成殿前,“运河学子百村行”活动启动。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当天上午,在通州区三庙一塔大成殿前,22名学生挥舞着旗帜整装待发,全场共同见证“运河学子百村行”启动。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世波介绍,这是通州区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共同推出的项目。该联合体系由北京物资学院联合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教委共同打造,旨在将运河文化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具有运河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引领青少年读懂千年运河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运河学子百村行”项目通过组织大中小学与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着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百姓家门口的文明实践圈”。
“项目以‘运河文化赋能思政教育,学子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主题宣讲、非遗体验、乡风建设、创客赋能等九大行动内容,将全面挖掘大运河文化时代价值,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推动非遗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刘世波介绍,该项目将形成系列文化品牌、文创产品和典型案例,构建“学术研究—实践转化—品牌传播”的全链条模式,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提供可推广的“首都经验”,助力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典范,在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漕运码头,六艘装扮一新的主题花船迎风启航,这是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首创的、以六大历史漕运重镇为设计灵感的花船,不仅可游览运河风光,船上还同时进行“运河行舟”的实践教学活动,大中小学生于船上同上一节“运河思政”课。现场,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付树华介绍,大运河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更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广大师生身边的一批宝贵的教育资源。“此次大中小运河学子扬舟启航、共上一节运河思政课,意义非常重大,将涵养他们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怀。”付树华说道。
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首创的、以六大历史漕运重镇为设计灵感的花船启航。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在漷县镇运河牡丹园,“运河牡丹”沉浸式教学活动也在同步开展,学生们装扮成唐朝仕女,欣赏牡丹花,在各个摊位前参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北京物资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教师森巴提介绍,该校在牡丹园内的“牡丹驿站”设置了文创打卡体验区,师生可以带领现场参观的大中小学生体验运河文化的周边产品,还可以参与手作体验。“我们平时了解非遗是通过电视或史书,但今天我身着唐代服饰、披着发髻,沉浸式体验非遗的传承技术,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物资学院学生孙嘉彤说道。
当天,由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打造的“运思践学”数字地图导览小程序也正式上线。新京报记者现场了解到,该程序的1.0版本汇聚了大运河通州段实践教学打卡点,未来将扩展到北京运河全流域和其他运河沿线城市。在这里可体验到“地图概览-线下打卡”“运河课程-线上学习”“活动公告-新闻发布”“我的成就-学习积累”等功能。联合体将在“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期间举办“运河星推官”短视频大赛、“运河时空胶囊”微故事大赛、“运河青春印象”文创设计大赛、“行走运河课堂”现场教学创新大赛、“运河思政”优秀案例大赛,鼓励首都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大赛获奖作品也将通过小程序展示推广。
此外,在当日下午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运河文化”论坛中,来自北京物资学院、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的专家学者聚焦京津冀协调发展,围绕运河文化,探讨运河文化如何赋能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建言献策。学术研讨主题涵盖京津冀运河相关保护与开发、文旅、生态、水道、文化产业等。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吴兴发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