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劳动节”,当代人首先想到的是小长假、旅游、吃喝玩乐,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流血、抗争和牺牲?它不仅是休息的日子,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用血汗书写的历史丰碑。
“五一劳动节”,当代人首先想到的是小长假、旅游、吃喝玩乐,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流血、抗争和牺牲?它不仅是休息的日子,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用血汗书写的历史丰碑。
追溯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必须回到1886年的美国芝加哥。彼时,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但工人阶级却深陷剥削——每日工作12至16小时,甚至更长。1886年5月1日,美国约35万工人发起全国大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5月4日,芝加哥干草市场广场的工人集会上,警方暴力镇压,引发爆炸事件,导致7名警察和至少4名平民死亡。当局以此为借口展开大搜捕,8名工人领袖被判处死刑(其中4人被绞死)。这一惨案震动全球,工运领袖们遂决定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纪念为工人权益牺牲的先烈。
中国的五一劳动节并非直接舶来,而是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逐步确立。20世纪初,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工人数量剧增,但同样面临超长工时、低薪、恶劣的工作环境。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杂志首次刊登劳动节专刊,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撰文呼吁工人联合。同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工人首次公开纪念五一,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对工人运动严加镇压。
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五一劳动节才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旗帜。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宣布“五一节为工人斗争日”。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五一成了工人组织动员的重要节点。从此,五一劳动节与中国工运紧密结合,成为工人争取权益的重要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五一劳动节的内涵发生转变。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5月1日定为法定假日,全国放假庆祝。这一举措标志着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模范成为社会楷模。
此时的五一,不再仅有抗议与斗争,更多了“劳动光荣”的集体荣誉感。国家通过评选全国劳动模范、举办庆典活动,强化工人阶级的地位。此后,每逢五一,全国放假、表彰先进、组织文艺汇演,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庆祝模式。
如今,五一劳动节已成为全民放假的黄金周,人们更多关注旅游、购物、休闲,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不应被遗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劳动者的权益仍面临新挑战——外卖骑手的“算法困局”、996工作制争议、灵活就业者的社保缺失……这些新问题提醒我们,劳动节的初心仍具现实意义。
五一劳动节的本质,是劳动者争取尊严与权利的历史见证。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工人阶级。当我们享受假期时,不妨回想那句国际歌的歌词——“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