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初识极简主义,是从“断舍离”开始的。2010年前后,东方世界由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风靡一时,她教我们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物品、脱离对物欲的执念。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由乔舒亚·贝克尔(Joshua Becker)和乔安(Joshua Fi
很多人初识极简主义,是从“断舍离”开始的。2010年前后,东方世界由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风靡一时,她教我们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物品、脱离对物欲的执念。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由乔舒亚·贝克尔(Joshua Becker)和乔安(Joshua Fields Millburn)提出的《极简生活》(The Minimalists)也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他们极富洞察力地指出,极简不是放弃一切,而是只拥有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我个人从接触极简主义到践行这种方式也已经有了十年的时间,从扔掉无数认为多余的东西开始,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发现里面存在很多误区,今天和大家分享下其中四点。
误区一:“只要扔东西就够了”
很多人以为极简主义的第一步就是“扔”,仿佛清空房间就是重获新生。然而,极简并不是盲目的“减法游戏”。它要求你在舍弃前,先弄清楚“保留的意义”。真正困难的从来不是扔掉旧衣服、摆脱囤积,而是在面对诱惑时做出精准判断:我到底需不需要?我为什么需要?
误区二:“极简是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许多人误认为极简等于省钱。少买就是省,其实恰恰相反,极简主义是高要求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昂贵”的。你不再随便买,而是只为真正契合你需求、审美和价值的物品买单。这意味着你要对自己有极强的认知,对物品有深刻的审美理解,对欲望有足够的分辨能力。能做到这些的人,往往需要时间、思考、甚至金钱的沉淀。所谓“越少越好”,背后常常是“少而精”、“少而贵”。
误区三:“极简生活看起来很轻松”
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其实藏着大量看不见的选择与决策。极简主义要求你对每一件留下的物品、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意识地“确认”和“选择”。这种对“当下”和“自己”的持续审视,其实非常消耗精力。
误区四:“极简就是所有人都应该追求的理想”
我们常常被一种“高冷范儿”的极简生活吸引,误以为这才是成熟、高级、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可实际上,极简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有些人从热闹、丰富、多元中获得能量,有些人则在秩序、留白、纯粹中感到安宁。极简不是标准答案,它只是一种选择。如果你在“精致极简”的模版下感到焦虑、不自由,那可能说明:你追的并不是极简,而是别人定义的生活方式。
最后极简主义不是一种“快速到达的生活状态”,而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持续觉察自己,持续做减法,也持续做更清晰的选择。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