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佳血压值”出炉:血压控制在这个数,死亡风险降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6 12:22 2

摘要:当身体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时,我们应当提高警惕,特别是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者愈加严重时。在众多慢性疾病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而血压控制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至关重要。近日,中国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全国协作项目(ChinaHEART)研究最新

当身体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时,我们应当提高警惕,特别是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者愈加严重时。在众多慢性疾病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而血压控制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至关重要。近日,中国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全国协作项目(ChinaHEART)研究最新分析数据显示,中国人“最佳血压值”正式出炉:将血压控制在<120/80 mmHg,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成为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一环。

从血压数值看“最佳血压”

收缩压(高压)水平

根据202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指南,收缩压<120 mmHg被定义为“最佳”血压;120~129 mmHg为“正常”;130~139 mmHg则为“正常高值”。ChinaHEART研究发现,与最佳血压组(<120/80 mmHg)相比,正常高值血压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8%,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幅高达75%。

舒张压(低压)水平

最佳舒张压应<80 mmHg;80~84 mmHg为“正常”;85~89 mmHg为“正常高值”,同样对应着心血管风险的逐步升高。

血压波动情况

研究将血压波动<20 mmHg定义为“稳定趋势”,波动>20 mmHg为“上升趋势”。与最佳稳定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上升趋势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5%,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7%。

当然,以上血压数值只能作为初步判断,如需更准确评估,需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家庭自测结合诊室测量等综合性检查,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测量方案。

身体出现5种异常,赶紧测血压,可能是高血压信号

持续性头痛:多在后脑或太阳穴部位,尤其在早晨醒来时加重。

频繁头晕:体位变化、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更明显。

耳鸣、眼花:因高血压导致的血管供血不足所致。

心悸不适:常伴心率加快或偶发心律失常,提示血压可能剧烈波动。

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长期高压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出现视力异常。

为什么血压控制不好会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显示,与最佳血压组(<120/80 mmHg)相比,正常高值血压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8%,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幅达75%。另有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高风险人群中,将收缩压目标由<140 mmHg强化至<120 mmHg,可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降低12%,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9%,全因死亡率降低21%。由此可见,血压水平每一毫米汞柱的提升,都会对生命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血压是“听天由命”的吗?

尽管遗传因素会影响血压,但更多来自生活方式的可塑性。研究表明,低钠饮食平均可使收缩压降低约8 mmHg,其降压效果堪比部分药物;《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 克,有助于维护“最佳血压”水平。此外,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减轻体重等健康行为,也都能显著改善血压状况。

一次动态血压监测或能保5年平安,7类人尤其要注意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完整呈现血压昼夜节律与波动,比单次测量更具预测价值。以下7类人群,建议每5年左右接受一次ABPM,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进行干预:

年龄≥35岁的人群:随年龄增加,血管弹性逐渐下降。

家族有高血压病史者:遗传易感性更高。

超重或肥胖人群(BMI≥24 kg/m²):体重增加显著升高血压风险。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基础疾病加剧心血管风险。

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中风史者:高危人群需严格血压管理。

长期应激、睡眠不足或生活方式不健康者:环境与行为因素影响显著。

孕期及更年期女性:激素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异常。

关注血压,从自身做起,将血压稳定控制在<120/80 mmHg,让“最佳血压”成为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重症袁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