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揭示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调控血小板活化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1:37 2

摘要: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胆汁酸(bile acids)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对冠心病(CAD)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胆汁酸(bile acids)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对冠心病(CAD)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

2025年4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The gut microbiota–bile acid–TGR5 axis orchestrates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therothromb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胆汁酸-TGR5信号轴调控血小板活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进而提出了靶向肠道微生物群和/或改变胆汁酸代谢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相关动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首先,研究团队通过对

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清胆汁酸谱检测和粪便样本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脱氧胆酸(DCA)水平明显降低,且冠心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中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含量明显下降,影响了DCA的代谢。

随后,该研究通过体外使用DCA探索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发现DCA体外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研究团队使用胆汁酸受体TGR5的抑制剂以及TGR5基因敲除小鼠,通过血小板功能学实验和动脉血栓形成实验,证明了DCA通过与血小板上的TGR5受体相互作用,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和动脉血栓形成。

最后,该研究通过体外血小板功能学实验、体内动脉血栓实验和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口服给予DCA、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以及健康人群的粪便,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的血小板过度反应和血栓形成,减少心肌微血管血栓形成,并保护心脏免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综上,该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中的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可以通过血清DCA抑制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TGR5/cAMP/PKA解释了血清DCA水平降低所引起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机制。该发现提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即口服DCA、B. vulgatus或移植健康个体的粪便来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和体内血栓形成。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期刊配发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Cristina Menni教授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Ana M. Valdes教授对该研究的同期述评,题为:A perspective on thrombogenesis through gut microbiota-derived bile acids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该述评指出,尽管进行了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心血管动脉血栓仍给健康带来重大负担,血小板过度反应会促使血栓形成,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葛均波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脱氧胆酸可调节血小板活性和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有重要临床应用转化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戚志勇主治医师、张鹏博士、曲亚男博士和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张伟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钱菊英教授、吴鸿谊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同时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的大力支持。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杨帆计划的资助。

原文链接:

述评连接:

来源:微生物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