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我的主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开始探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发展和完善。
教育是我的主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开始探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发展和完善。
到今天,素质教育已提了40年,但其评价体系始终未能突破分数量化桎梏。
当下的教育,正陷入一种矛盾的轮回: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ABCD等级和厚厚的综合素质档案。但教师的绩效薪酬、校门张贴的报喜红榜,却依然被分数套牢。
这场“素质教育”的改革,不仅未能打破应试教育的固有模式,反而让教育环境愈发扭曲——当教育评价变成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无形的压力下艰难前行。
一
政策双标:分数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教育部多次发文禁止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不少中小学因触碰红线受到了处理。
2023年,长三角某小学给家长们公布数学平均分,校长被全区通报批评。
另一所中学将成绩单改为“雷达图”呈现,却因家长反馈“无法判断孩子真实水平”引发争议。
这种“去分数化”政策,反而催生了庞大的地下测评市场。据权威教研机构2024年调研数据,禁止排名政策实施后,家长花钱买课外“学科诊断服务”的比例增长58%,家庭年均为此多支出费用,等同于普通工薪家庭两个月的收入。
与学生评价的“遮遮掩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教师近乎严苛的考核。在华南某区的教师考核方案中,明确规定班级平均分低于区平均线,将扣发20%绩效薪酬。中考高分学生数量,直接影响职称评定。班级排名波动超过3位,将取消评优资格。
一位从教15年的初中语文教师坦言:“我们像在走钢丝,白天带着学生做项目式示范,晚上又得熬夜批改试题。素质教育成果要亮眼,考试分数却要藏起来,实在难以平衡。”
二
主体异化:教育者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种矛盾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走向分裂。2023年国内教师发展基金会的全国调研显示,82%的教师存在“双重教学模式”:督导检查时展示丰富的实践课程,日常教学中却忙于刷题讲考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里记录的20小时社区服务,实际有近半数是家长代为完成。
更令人无奈的是,某省会城市推行“学生成长数字画像”系统,要求教师每月上传课堂发言次数、作业完成时长等上百项数据,导致不少教师自嘲“改作业成了副业,填表格才是主业”。
学生也成了这场教育游戏的被动参与者。为了应对综合素质评价,部分中小学将运动会名次、黑板报评分纳入升学参考。
在某省某中学,家长为帮孩子凑够社会实践积分,凌晨带孩子到敬老院“打卡”。一些研学旅行,沦为拍照盖章的形式活动。
某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实施素质档案制度后,学生的深度阅读时间减少41%,实验执行失误率却上升29%,真正的能力培养反而被压缩。
三
资源错配:新的教育不平等正在显现
原本旨在促进公平的素质教育改革,却在实施中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失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揭示了残酷现实:
某省某著名小学开设“非遗传承”课程,要求家长自买价格不菲的刺绣工具;
参与“模拟联合国”等国际交流活动的学生中,乡镇校占比仅为城市的1/10;
2024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得奖者中,85.3%接受过科研机构的付费指导。
这些“素质门槛”让教育竞争变得更加隐蔽和激烈。普通家庭既要负担补课费用,又要硬着头皮给孩子报素质班。而条件优越的家庭,则通过马术培训、海外科考夏令营等“顶级素质项目”巩固优势。
一位二线城市家长感叹:“以前拼分数至少明码标价,现在搞素质教育,我们连游戏规则都摸不透。”
四
破局之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要打破这种困局,需要更务实的改革尝试。北京东城区试点的“能力发展动态评估”模式值得借鉴:
1.取消形式化的成长档案,改用“能力发展图谱”跟踪学生进步;
2.教师考核增加“教学创新”“学生个性化指导”等权重,降低分数的完全影响;
3.建立由家长、学生代表、教育权威组成的多元评价委员会。
该模式在实验中学推行后,教师填表时间减少60%,学生自主探究项目数量增长3倍,家长对成绩透明度的投诉下降45%。
这证明,当教育评价从单纯的考核工具,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指南,教育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斗胆建言:撕掉标签,回归真实。
教育不是精心包装的展品,而是充满温度的成长过程。
当“分数隐身术”和“素质表演”掩盖了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用一套标准替代另一套标准,而是要为每个孩子创造真实的成长空间。
只有撕掉外在虚浮标签,教育才能回归初心——一场耐心的陪伴,而不是永无止境的数字竞赛。
(全文完)
来源:小李滔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