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AI式完美!当代人用“发疯日常”证明自己还活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2:24 2

摘要:前两年流行“氛围感”,朋友圈人均迪士尼在逃公主,精修图里连头发丝都闪着柔光;后来“松弛感”上位,大家开始晒素颜瑜伽照和插花下午茶,仿佛刚从巴厘岛疗愈归来。

我发现: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主打一个“薛定谔的发疯”。

前两年流行“氛围感”,朋友圈人均迪士尼在逃公主,精修图里连头发丝都闪着柔光;后来“松弛感”上位,大家开始晒素颜瑜伽照和插花下午茶,仿佛刚从巴厘岛疗愈归来。

结果风水轮流转,到了2025,全网突然集体患上了 “活人饥渴症”。

01

当“人味儿”开始变稀缺?

一代人有一代人流行的XX感,2025年的顶流关键词是“活人感”。

活人感到底是啥?

最直白的说,就是:别装,做个人吧!

拒绝AI式完美,拥抱人类式发疯。

能晒素颜照绝不P图,能发翻车日常绝不凹精英人设。

不再训练自己像AI一样完美,而是努力证明“我是活的”。会哭会笑会摆烂,会突然对云彩说话,会保存每一张拍糊的生活碎片。

博主开始晒摆烂式生活:没洗头的自拍、乱糟糟的书桌、颓废的上班穿搭、低能量日常......

明星搞的活人感营销也相当受欢迎。

比如沈月的日常生活vlog,邓超的抽象整活;李诞、张大大的搞笑泛生活直播切片成了不少网友的下饭神器。

CEO也纷纷变身生活博主。

雷军在小红书聊车、晒工厂;海尔周总被网友逼成“许愿池王八”,连夜生产懒人洗衣机,高管天团集体出道,尬舞营业……

品牌IP也都开始活人化了。

蜜雪冰城“雪王”街头卖艺,卫龙辣条公仔聚众蹦迪……吉祥物们不再当安静的美男子,而是成了用户的电子好朋友。

以前总觉得“完美”是终点,现在才明白“真实”才是王道。

对活人感的追求背后,藏着当代人的集体焦虑。

02

为何如此渴望活人感?

活人感的流行,本质就是一场AI时代的“反异化运动”,是当代人对“真实”的饥渴反扑。

当AI、算法推荐让世界越来越像楚门秀,我们终于发现:只有会出错会嬉笑怒骂,才能证明身为人的主体性。

因此,活人感就像成了AI时代的防伪水印。

做个有瑕疵的活人,也是对效率至上主义的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当老板在群里@所有人“今晚必须交方案”,当健身APP弹窗“您已三天未运动”,当知识付费课程鼓吹“每天4点起床改变人生”……

这届网友选择了已读不回、卸载APP。

当自我优化成为新奴役,躺平就是终极反抗。

毕竟,活人最大的特权,就是有权活得没那么正确。

演了太久的朋友圈贵族,大家现在也纷纷开始渴望摘掉面具,展示真实的自我。

曾经为了一张泳池照,要P掉小肚子、调亮肤色、给水面加滤镜,最后还得配文"随便拍拍啦"。

但演多了岁月静好,才发现:把"累了" 写在脸上,比戴着假笑面具更轻松。

追求活人感,也是大家对单一标签化的一场身份突围。

当消费主义用“高级感”“松弛感”等符号简化人性,活人感强调的“复杂而不单一”就显得越发珍贵、鲜活。

大家开始借助活人感拒绝“被定义”,证明“我是充满矛盾的立体存在。”

存在主义焦虑,也使得活人感变得更珍贵。

现在找工作难、社会变化快,很多人不确定未来该怎么过,因此选择用嬉笑怒骂对抗生存的焦虑、生活的虚无。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生来就被规定好“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自己一个个不完美的选择、行动,慢慢找到“我是谁”的意义。

03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活着

如今,GPT能替你和老板吵架,Sora能生成比你人生更精彩的vlog,AI恋人比真人更懂说情话,小红书爆文可以批发生成,抖音神曲能公式化量产......

我们终于发现:人类在效率赛道的终点线前,被自己发明的机器碾成了渣。

但也别急着写遗书,因为这场人类的“末日生存游戏”刚解锁新规则:未来10年,审美力才是人类的诺亚方舟。

当信息膨胀,观点泛滥,人被异化成工作机器上那颗“不如AI好用的螺丝钉”,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正确答案”,而是“你居然会这样想”的惊奇感。

这时候,人类的情感就成了最稀缺的东西。

那么,该如何培养“反AI”的审美力?

首先是要做个“不完美主义者”。

拒绝被高级感、松弛感等标签绑架,允许自己有笨拙的表达。

正如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在创造中变得更富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

第二步是建立“审美坐标系”。

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艺术,培养自己发现独特之美的能力。

最后就是要用真实体验去重塑感知力。

体会生活中、生命里的美好,在自然中聆听风声的韵律,在菜市场感受烟火气的温度。

这些“无用之美”,就是AI时代最珍贵的体验。

如果AI能生成完美的诗歌、设计、商业方案,那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敦煌壁画的斑驳色彩里,藏在孩子涂鸦时的天真笔触里,藏在你为一片落叶驻足的瞬间里。

人类的独特审美力——那些对世界的偏执偏爱、对情绪的细腻拆解、对“不完美”的包容,就是对抗异化、对抗机器化的终极武器

所以我说:未来内容的产出最依赖的是灵动的生命

正如《猎罪图鉴2》的那个片段,AI可以画出完美的线条和色彩,却永远画不出画家笔下那抹“为热爱燃烧的偏执”。

人类创作时的颤抖笔触、偶然失误,甚至刻意打破规则的“叛逆”,才是最动人的灵魂。

来源:学长的大口袋

相关推荐